刘宏若有所思,这与他想到的“杯酒释兵权”中的“升位”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谓‘分其权’,”荀彧继续道,“便是在擢升其位的同时,顺势将其所掌之具体权柄,尤其是兵权,进行合理、有序的分解。例如,皇甫太尉虽总领全国军政,但具体到各军调动、将领任命、后勤保障等权力,可逐步收归枢密院,或由陛下直接掌控。对于其旧部,可借军队正常轮换、防区调整、或赋予新的作战任务等名义,进行调动、拆分,使其脱离原有体系,融入全军大局。此过程需自然而然,如春雨润物,避免强行切割引发反弹。”
这一点,比曹操的“分化制衡”更强调过程和方式,追求一种“无形”的分解。
“而最关键者,在于‘移其势’。”荀彧的声音变得更加凝重,“皇甫、卢二位之‘势’,根植于其门生故吏网络及其在士林军中的巨大声望。欲从根本上化解,非一日之功,需从长计议,潜移默化。”
“其一,大力推行陛下已行之新政。如扩大讲武堂规模,培养忠于陛下、忠于国家之新一代军官,逐步替代旧有体系中成长起来的将领。如完善科举策试,选拔寒门才俊,充实各级官府,打破门阀士族对仕途的垄断,自然也削弱了依靠师承、同乡等关系构建的私人势力网络。”
“其二,借助此次流言事件,陛下可公开表达对皇甫、卢二位之绝对信任,甚至可将一些涉及军队整顿、吏治清查等敏感事宜,交予他们负责。如此,一方面可彰显陛下胸襟,堵住悠悠众口;另一方面,也可将化解其自身‘势力’的责任,部分转移到他们自己手中,迫使其为了自证清白,为了帝国安稳,主动约束门下,配合陛下的布局。此乃‘阳谋’,即便他们看穿,亦不得不为。”
“其三,”荀彧目光微亮,“可引导其‘势’用于他处。例如,卢司空精研经义,德高望重,可委以其主持大型文化典籍编纂、或负责教化蛮夷、抚慰地方等更能发挥其长处,且远离权力核心的事务,使其声望以另一种方式造福国家,而非凝聚成政治压力。皇甫太尉亦可逐步转向军事战略规划、国防体系建设等宏观层面。”
荀彧的献策,层层递进,思路清晰,既考虑了眼前维稳的需要,又规划了长远的根本之道。他没有提出任何激烈的手段,却处处指向问题的核心,追求一种代价最小、效果最持久的解决方案。这与曹操密奏中的锋芒毕露形成了鲜明对比,更显其沉稳老练,深谙中庸平衡之道。
刘宏听完,久久不语。他负手在殿中缓缓踱步,脑海中飞速权衡着荀彧的每一项建议。
“升其位,以安其心,亦束其行;分其权,以去其锋,固我本基;移其势,以导其流,化解于无形……”刘宏低声咀嚼着这番话,眼中赞赏之色越来越浓。
“文若之策,老成谋国,深合朕心。”刘宏终于停下脚步,做出了决断,“相较于孟德的急策,汝之缓图,更为稳妥,亦更显格局。”
他看向荀彧,语气变得郑重:“既然如此,后续诸多事宜,尤其是擢升封赏的具体细则,以及如何‘分权’、‘移势’的初步安排,便由你主导尚书台,会同枢密院,仔细斟酌,拟出条陈,务求周密,不露痕迹。”
“臣,遵旨!”荀彧躬身领命,心中也松了一口气。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意味着事情正在向着尽可能平稳的方向发展。
“至于袁隗等人……”刘宏眼中寒光一闪,“暂且让他们再得意几日。待朕处理完军中之事,再与他们……慢慢计较。”
他的话语中透出的冷意,让荀彧明白,皇帝对士族门阀的忍耐,也快要到达极限了。眼前的妥协与缓和,不过是为了集中力量,先解决最主要的矛盾。
“你下去准备吧。”刘宏挥了挥手。
“臣告退。”荀彧再次行礼,缓缓退出了温室殿。
殿内,又只剩下刘宏一人。他回到御案前,看着眼前堆积如山的奏疏,目光却变得坚定而清明。
荀彧的献策,为他勾勒出了一条清晰而可行的道路。这是一条需要耐心和智慧的道路,但无疑是最符合他利益和理念的道路。
他拿起朱笔,在一份关于北疆屯田的奏疏上批阅起来,仿佛外界的一切纷扰都已与他无关。
然而,只有他自己知道,一场不见硝烟,却关乎帝国未来走向的权力转移与制度变革,已经在他冷静的掌控下,悄然拉开了序幕。
下一步,便是要找一个最合适的时机,与那两位功勋卓着的臣子,进行一场推心置腹,却又暗藏机锋的谈话了。
喜欢重生汉灵帝:开局斩十常侍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重生汉灵帝:开局斩十常侍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