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时的南宫,万籁俱寂,唯有温德殿内依旧灯火通明。巨大的《大汉北疆坤舆图》悬挂在侧壁上,而龙案之上,堆积如山的并非寻常奏疏,而是一卷卷颜色、质地各异的密报。有的来自御史暗行,有的来自军中监军,有的甚至是通过张让等残余宦官渠道辗转送入的私密信息。
刘宏独自坐在案后,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光滑的紫檀木桌面,发出沉闷而规律的“嗒、嗒”声,在寂静的大殿中显得格外清晰。他俊朗的面容在跳动的烛光下显得有些晦暗不明,唯有那双深邃的眼眸,锐利如鹰,正飞速地扫过面前刚刚由心腹宦官呈上的最后几份密函。
一份来自西园军,详细记录了袁绍近日频繁与部分原何进旧部、甚至一些皇甫嵩麾下不得志的中级军官“偶遇”、“宴饮”的情形,言辞虽隐晦,但其结交军心、扩张势力的意图已昭然若揭。
一份来自大将军府外围的监视记录,何进在接到皇后传话后,虽闭门不出,但其府中采买奢华依旧,且其子何咸曾密会城门校尉赵融,虽不知具体内容,但鬼祟行径足以引人警惕。
最后一份,则让刘宏的目光微微凝滞。这是来自安定郡的暗行密报,并非关于皇甫规,而是关于其家族在地方上的动向。密报称,在皇甫规那封告诫信送达洛阳的同时,安定皇甫氏的几名旁支子弟,竟与当地羌人豪帅有过数次“正常”商贸往来外的秘密接触,所涉金额不小。
“树大根深,盘根错节啊……”刘宏轻轻吐出一口气,身体向后靠在龙椅的靠背上,闭上了眼睛。脑海中,各方信息如同无数条溪流,最终汇集成一条汹涌的大河,冲刷着他决策的堤岸。
荀彧的“升其位,分其权,移其势”是稳健之策,符合他力求平稳过渡的初衷。贾诩的“驱虎吞狼”虽显阴鸷,但也不失为分化瓦解的有效手段。曹操的“强干弱枝”直指核心,但手段若过于刚猛,易生激变。皇甫规的家信,则代表了一部分识时务的军方元老的态度,这是一种可以争取和利用的力量。
而暗行源源不断送来的情报,则像一面冰冷的镜子,映照出水面下的暗礁与漩涡——士族不甘寂寞的撩拨,外戚残存势力的蠢动,地方豪强与将门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边疆与异族那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所有这些,都交织在“兵权”这两个字周围。
不能再等了。
刘宏猛地睁开双眼,眸中闪过一丝决断。局势的发展,比他预想的还要快一些。袁绍的小动作,何进残余势力的不安分,乃至皇甫家族在地方上那可能只是经济往来、却足以引人疑窦的行为,都在提醒他,必须尽快落子,锁定胜局。
“和平转权……”他低声重复着这四个字。这是底线,也是目标。他不想重现高祖诛杀功臣的惨烈,那会寒了天下将士的心,也会在他励精图治的新政上蒙上一层阴影。他需要一场不流血的权力交接,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体现君王气度与臣子忠义的典范。
那么,“明升暗降”就是唯一的选择。给予功臣极高的荣誉和地位,剥夺其实际的、最核心的军队指挥权。这需要技巧,需要时机,更需要一个足以让所有人都无法拒绝的“舞台”。
一个场景在他的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一场盛大的宫廷宴会。不在严肃的朝堂,而在相对轻松,却又足够正式的宴会场合。气氛要热烈,要彰显皇恩浩荡,要在所有人都沉浸在太平盛世的喜悦与对功臣的赞誉中时,抛出那个看似顺理成章、实则石破天惊的提议。
麟德殿……那里足够宽敞,足够华丽,适合举办最高规格的宴会。
他需要与会的人员……皇甫嵩、卢植、朱儁(已致仕则需特别邀请)这几位功勋最着、影响力最大的统帅必须到场。曹操、袁绍、淳于琼等西园八校尉代表新生代力量,也要在场见证。何进作为大将军,即便已是虚职,名义上仍是武官之首,不能缺席。还有杨彪、袁隗等士族代表,让他们亲眼看着皇权是如何巩固的。宗室重臣、在京的主要两千石以上官员……都要来。
这场宴会,他要把它变成一场公开的、温和的“杯酒释兵权”仪式。
思路既定,刘宏不再犹豫。他坐直身体,提起了朱笔,却没有立刻书写,而是先在脑中勾勒着整个计划的每一个细节。
首先,是名目。以什么理由举办这场盛宴?庆祝平定黄巾、肃清内患的伟大胜利?庆贺新政初见成效、四海升平?还是……以此为契机,酬谢功臣,共商盛世蓝图?最后一个理由最好,将“酬功”与“议政”结合起来,显得顺理成章,也能为他后续提出人事调整做铺垫。
其次,是流程。宴会不能直奔主题,那样太突兀,容易引发抵触。必须先营造气氛,极尽荣宠。他要亲自致辞,回顾峥嵘岁月,肯定每一位功臣的汗马功劳,给予他们极高的赞誉。赏赐是必须的,金银绢帛、珠宝珍玩,甚至提前准备好加封爵位、食邑的诏书,在宴会上当场宣布,将他们的荣誉推到顶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生汉灵帝:开局斩十常侍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重生汉灵帝:开局斩十常侍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