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在酒至半酣,气氛最热烈,所有人都被皇恩和喜悦包围的时候,他再以关怀、体恤的口吻,提出“众卿劳苦功高,如今天下初定,朕不忍再见诸位奔波劳顿,欲使诸位入朝辅政,共享太平,将征战之苦,交由年轻一辈……”之类的话。
具体的人事安排,必须提前准备好。皇甫嵩,升任太尉,参录尚书事,这是三公之首,名义上的百官之长,足以彰显其地位。卢植,升任司空,同样参录尚书事,负责文化教育、律法礼仪,符合其大儒身份。朱儁,若已致仕则加封太傅等荣誉衔,若尚未则考虑司徒或其他高位。至于他们空出来的军队实权位置,则由讲武堂出身的新生代将领和西园军军官填补。
想到这里,刘宏的笔终于落了下去。他没有撰写正式的诏书,而是先在一张素笺上罗列要点。
· 时间: 三日后,酉时(傍晚)。
· 地点: 麟德殿。
· 名目: 钦定“昭宁靖难庆功宴”,酬谢平定黄巾、重整河山之功臣,共商国是。
· 与会人员: (他列出长长一串名单,涵盖了军政两界所有关键人物)
· 流程:
1. 皇帝御驾亲临,升座。
2. 太常引导,奏雅乐。
3. 皇帝致辞,高度肯定功臣业绩,渲染太平气氛。
4. 内侍宣读首批封赏诏书(财物、荣誉性赏赐)。
5. 御宴开启,歌舞助兴,君臣同乐。
6. (关键节点)酒过三巡,皇帝再次举杯,发表以“体恤功臣,培养新人,共筑盛世”为核心的第二轮讲话。
7. 内侍宣读第二轮,也是最重要的人事调整诏书。
8. 观察反应,及时安抚,确保顺利过渡。
· 安保与后备: 殿外侍卫由羽林军中绝对忠诚的讲武堂子弟负责,由曹操暗中协调。西园军其他各部由蹇硕、袁绍等统领,原地待命,但需提高戒备。同时,御史暗行严密监控洛阳各处兵营及关键人物府邸,一有异动,立即上报。
写到这里,刘宏停顿了一下。他需要考虑几个可能出现的变数。
皇甫嵩和卢植,他基本放心,这两人都是识大体、懂进退的忠臣,尤其是有了皇甫规的信,皇甫嵩那边应该不会有大问题。但他们的部下呢?那些依靠主将获得权势地位的旧部,会甘心权力被剥夺吗?会不会有人煽动闹事?
何进那边,经过皇后的哭诉和自己的安抚,以及其本身的愚蠢怯懦,大概率不敢有异动,但也要防其被手下怂恿。
最需要警惕的,是袁绍。此人野心勃勃,结交广泛,在西园军中已有根基。这次人事调整,他并未获得实际好处(蹇硕仍压他一头),反而可能因为皇甫嵩等人的离开,使得其在军中的潜在影响力相对上升?不,不能让他钻空子。需要想办法在宴会上,或者之后,对其稍加安抚,或者……将其调离洛阳?比如,以协助整顿地方郡兵的名义,派他去青州或冀州?
还有那些士族代表,袁隗、杨彪等人,他们虽然无法直接干预军权,但他们的舆论影响力不容小觑。必须在宴会上,将这次权力交接塑造成一种“君臣相得、共安社稷”的美谈,堵住他们的嘴。
刘宏放下笔,将写满要点的素笺拿起,凑近烛火,仔细地又审视了一遍。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可能出现的反应,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都在他脑中反复推演。
这不仅仅是一场宴会,这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政治戏剧,而他,是唯一的导演和主角。他要借助这场戏剧,兵不血刃地完成帝国军事权力的世代交替,将潜在的威胁消弭于无形,将整个军队,彻底牢牢地抓在自己的手中。
“呼——”他轻轻吹了一口气,烛火摇曳了一下。
计划已定,剩下的,就是执行了。
他沉声唤道:“来人。”
一直侍立在殿外阴影中的心腹老宦官,如同鬼魅般悄无声息地滑入殿内,躬身听命。
“传朕口谕,”刘宏的声音平静无波,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明日一早,召尚书令荀彧、枢密副使皇甫嵩(暂领,实则刘宏自任枢密使)、以及……将作大匠陈墨,入宫见驾。”
荀彧负责总体协调和文官系统的稳定,皇甫嵩需要提前沟通(至少是部分),以确保他能在宴会上带头响应,起到表率作用。而陈墨……这场宴会场景的布置,也需要一些别出心裁的东西,来彰显“昭宁新政”的气象。
老宦官记下,低声应是。
“另外,”刘宏的目光再次扫过龙案上的密报,尤其是在袁绍和安定皇甫氏那两份上停留了一瞬,“令御史暗行,这三日,给朕盯紧名单上的每一个人!尤其是他们之间的往来接触,朕要事无巨细!”
“老奴明白。”老宦官头垂得更低。
吩咐完毕,刘宏挥了挥手。老宦官躬身退下,殿内再次恢复了寂静。
刘宏站起身,走到殿门口,望向窗外沉沉的夜色。洛阳城在他的脚下沉睡,而一场关乎帝国命运转折的暗战,已到了图穷匕见的时刻。
三日后,麟德殿。
那杯酒,能否如愿饮下?那些功勋赫赫的将帅,是否会心甘情愿地交出兵权?袁绍等人,又会玩出什么花样?
一切都还是未知数。但刘宏的嘴角,却勾起了一丝冷峻而自信的弧度。他铺好了舞台,只待各方角色登场。这出戏,只能按照他写的剧本演下去。
夜色,更浓了。
喜欢重生汉灵帝:开局斩十常侍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重生汉灵帝:开局斩十常侍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