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军五校改组的诏书墨迹未干,那股弥漫在洛阳上空的紧张气息尚未散去,德阳殿内再起波澜!当群臣还沉浸在昨夜西园建军、今日北军换血的连环冲击中时,御座之上的刘宏,已然将他的目光投向了帝国军事权力的最顶层架构。旧的太尉府制度,职权模糊,常与丞相、大将军权责交叉,且在皇甫嵩交出具体兵权后,已显名不副实。更重要的是,它无法满足刘宏对军队进行绝对、精细化控制的野心。他需要一个新的,完全听命于自己,能够高效运转,并能从根本上杜绝“兵为将有”的全新机构。而这个机构的蓝图,早已在他心中酝酿多时——枢密院!此刻,朝会之上,刘宏俯瞰着下方神色各异的文武百官,尤其是那些尚未从北军改组令中缓过神来的军功旧臣和士族代表,他知道,抛出这最终、也是最具颠覆性的一步棋的时机,已经到了。这不仅仅是一个新衙门的设立,更是一场对帝国延续数百年的军事指挥体系的彻底革命!他要将调兵遣将的最高权柄,从模糊的惯例和可能的人情关系中剥离出来,牢牢锁进一个由他亲自设计、亲自掌控的“铁笼”之中。
“众卿,” 刘宏的声音打破了朝堂上因北军改组而残留的压抑寂静,他的目光扫过位列三公、如今已无直接兵权的太尉皇甫嵩,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审视,“自光武中兴,置太尉,掌四方兵事功课,岁尽即奏其殿最而行赏罚,此乃祖制。皇甫太尉功勋卓着,朕心甚慰,擢其位以酬其功,然……”
他话音微微一顿,如同重锤举起前的蓄力,让所有人的心都随之提了起来。
“然,天下兵事,日益繁剧。北疆鲜卑、西凉羌胡、南方山越,乃至内地绥靖,兵锋所向,瞬息万变。太尉府职能,偏重于考课、岁终奏报,于临机决断、统筹调度,难免有力所不逮之处。且,各地军情上报,或经州郡,或达将军府,或入尚书台,政出多门,程序繁复,贻误战机者,间或有之。”
刘宏这番话,点出了现行军事指挥体系的几大弊端:太尉职权侧重于事后考核而非事中指挥;情报渠道和决策机构分散;缺乏一个专门、高效、能够总揽全局的军事大脑。这些都是事实,在场许多经历过战事的将领,如曹操等,都深有体会。当年平定黄巾时,若非陛下常常越过常规程序,直接通过卢植、皇甫嵩或密令指挥,战事恐怕会更加艰难。
“更有甚者,” 刘宏的语气渐渐转厉,目光锐利如刀,“各地统兵大将,虽有虎符调兵之制,然一旦授予,在其辖区内,兵马调动几近专断!此虽为应对突发战事之便,然长此以往,难免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将士或只知将令,不知皇命!此非朕妄加揣测,前汉七国之乱,近者……咳咳,” 他适时收住,没有点出具体人名,但所有人都知道,他指的是刚刚被“杯酒释兵权”的皇甫嵩模式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
“此等弊端,于国于军,皆为隐患!朕每思及此,寝食难安!” 刘宏的声音带着一种忧国忧民的沉重,然而在那沉重之下,是无比坚定的改革决心。“故,为求兵权归一,政令畅通,应对四方,保我大汉江山永固,朕决意,对最高军事决策体系,进行革新!”
“革新”二字,如同惊雷,再次在朝堂炸响!刚刚经历了北军换血的冲击,陛下竟然还要对顶层动刀?太尉府传承数百年,陛下这是要……要废太尉吗?还是要在太尉之上,再设一个更高的职位?
在众人惊疑不定的目光中,刘宏清晰而有力地宣布了他的决定:
“即日起,成立‘枢密院’,为帝国最高军事决策机构!总揽天下兵马调动、将领任命(中级以上)、战略规划、军情研判、后勤保障之一应事宜!”
枢密院!一个前所未有的机构名称!其职权描述之广、之重,远超现在的太尉府!这几乎是将全国军事的核心权力,全部集中到了一个衙门!
不等群臣消化这个信息,刘宏紧接着抛出了更关键的人事安排,这也是最能体现他权术精髓的部分:
“枢密院设枢密使一人,由朕……亲任!”
皇帝亲任枢密使!这意味着,从制度上,皇帝成为了这个最高军事机构的直接负责人,将军权彻底内化为了皇权的一部分!任何军事决策,最终都需要皇帝拍板,任何军事行动,理论上都需要皇帝授权!这从根本上杜绝了权臣架空皇帝、把持军权的可能!
“设枢密副使若干,佐理院务。首任枢密副使,由太尉……皇甫嵩担任!”
让刚刚交出具体兵权的皇甫嵩担任副使,这一手堪称绝妙!既安抚了功勋旧臣,给了皇甫嵩极高的荣誉和一定的参与决策权(佐理院务),体现了皇帝的信任与倚重;但同时又明确其“副使”身份,居于皇帝之下,且枢密院的最终决策权和人事权(皇帝亲任枢密使)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皇甫嵩拥有的更多是建议权和执行权,而非决定权。这是典型的“尊其位,削其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生汉灵帝:开局斩十常侍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重生汉灵帝:开局斩十常侍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