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叔掏出手机记下来:"这个培训得去,省得跟孩子们闹矛盾。对了,体检的事咋安排?我记得当年咱们的娃一年才体检一次。"
"现在不一样了,0-3岁得体检9次呢。"陆奶奶细数起来,"满月、3个月、6个月、8个月、12个月,然后18个月、24个月、30个月、36个月,每次体检都能评估发育情况,还能咨询医生问题 。我建议咱们都把体检时间记在日历上,千万别错过。"
桂姨将这些要点整理好,念给众人听:"0-3岁核心就是回应性照护、早期学习机会、安全防护、科学喂养和定期体检。大家看看还有补充的吗?"
陈叔想了想:"还有咱们自己的身体!上次我带孙子去公园,追着他跑了一圈就喘得不行,回来腰还疼了好几天。咱们年岁大了,可不能拿健康换亲情。"
这话引得众人纷纷点头。陆奶奶深有感触:"陈叔说得太对了。带娃要量力而行,该休息就休息,别硬扛。咱们健康了,才能更好地帮孩子们,家庭也能更和睦。"
二、3-6岁:培育综合能力,家校共育有分寸
茶过三巡,包间里的马奶酒香气更浓了。张叔给自己添了点茶水:"3-6岁的娃该咋带?我听我儿子说,这阶段得培养好习惯,不然上小学跟不上。"
"这阶段娃上幼儿园了,咱们的角色得调整。"陆奶奶的语气带着几分笃定,"国家提倡保教结合,咱们既要帮娃适应幼儿园生活,又要培养他的独立能力和社交能力。"
李阿姨的外孙女刚上大班,她最有发言权:"刚上幼儿园那阵,我外孙女天天哭着不肯去,我心疼得不行,想替她请假。我女儿说不能惯着,得让她自己适应。后来我每天送她到幼儿园门口,陪她跟老师问好,下午接她的时候问她'今天认识新朋友了吗',没过一周她就适应了。"
"这就是帮娃建立社交意识。"王伯伯补充道,"3-6岁的娃开始有同伴意识了,咱们可以多带他跟小区里的小朋友玩,教他分享玩具、轮流玩耍。要是跟别的小朋友闹矛盾了,别立马护着,让他自己先试着解决,实在不行咱们再引导。"
陈叔的孙子四岁了,正处于调皮捣蛋的阶段:"我家那小子,吃饭特别慢,还挑食,一顿饭能吃一个小时。我儿子说要饿他一顿,我舍不得,这可咋整?"
陆奶奶笑了笑:"这得立规矩,但也得讲方法。比如跟他约定'吃饭要在半小时内吃完,不吃完就收走',然后说到做到。挑食的话,就把他不爱吃的菜做成可爱的造型,比如把胡萝卜切成星星,他就愿意尝了。最重要的是,咱们得做好榜样,自己不挑食,娃才会跟着学。"
"说到榜样,我可有教训。"张叔叹了口气,"我平时爱抽烟,上次在孙子面前抽了一根,他立马学我的样子,拿着铅笔当烟抽。从那以后,我再也不在家里抽烟了,想抽就去楼道里。"
众人都笑了起来。王伯伯趁机说道:"祖辈的一言一行都是娃的榜样,咱们说话做事都得注意。比如咱们当年在新疆艰苦奋斗的故事,就可以讲给娃听,既能教育他,又能传承咱们的精神。"
关于学习启蒙,陈叔有个疑问:"现在都流行幼小衔接,要不要给娃报个识字班、算术班?我儿子说不用,顺其自然就行,但我怕他上小学跟不上。"
陆奶奶摇摇头:"3-6岁不用搞提前学习,重点是培养学习兴趣。比如教他认字,可以通过绘本阅读,指着图画上的字念给他听;教他算术,就用水果、积木当教具,玩着学。我当年教小学生,最清楚了,有兴趣比啥都重要。"
"而且得跟幼儿园老师多沟通。"桂姨放下笔说道,"每天接娃的时候,问问老师他今天在幼儿园的表现,有没有好好吃饭、有没有跟小朋友吵架。这样咱们在家就能针对性地引导,跟老师形成合力。"
张叔突然想起个关键问题:"要是咱们的想法跟孩子父母不一样,该听谁的?我上次教孙子写毛笔字,我儿子说现在不用学这个,气得我好几天没理他。"
"这就得讲边界和分寸了。"陆奶奶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教育的第一责任是孩子的父母,咱们只是协助,不能越位。要是观念不一样,先跟孩子们好好沟通,听听他们的理由,毕竟他们接触的育儿知识更前沿。实在有分歧,就以孩子父母的意见为准,咱们可不能当娃的'保护伞'。"
王伯伯深表赞同:"我跟我儿子约好了,关于孙子的教育问题,大事他们定,小事咱们管。比如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零食,咱们可以做主;但报什么兴趣班、立什么规矩,得听他们的。这样就少了很多矛盾。"
李阿姨补充道:"沟通的时候得讲究方法,别跟孩子们吵架。咱们可以说'我看到个育儿文章,说这样做挺好,你们觉得呢',而不是'你们这样带娃不对'。孩子们也是讲道理的,咱们态度好点,他们也愿意听咱们的意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萌宠特攻请大家收藏:(m.20xs.org)萌宠特攻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