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间隙,韩枚凑到休息的师傅身边。老师傅正用布擦拭木勺,掌心的老茧厚得能看清纹路:“姑娘,这打铁花有千年历史了,得把铁水打高打开才安全,力道差一点都不行。” 他举起木勺示范,“我们祖祖辈辈靠这个讨生活,现在成了非遗,能让你们年轻人看到,值了。” 韩枚把师傅的话念给群里听,老张的打赏弹窗弹出:“必须给师傅们点赞!这才是真正的非遗传承!”
从河滩出来时,夜色已深。民生路的夜市正热闹非凡,烤小肠的滋滋声、摊主的吆喝声、游客的笑声交织在一起。杨记蛋包洋芋的摊位前排着长队,老板把金黄的洋芋泥裹进蛋液,煎得外酥里糯,刷上辣椒面递给韩枚:“姑娘,刚看你在河滩拍打铁花,我家小子也去看了,回来直喊厉害!” 陈成捧着一碗糯米冰浆,吸溜着说:“这冰浆里的糯米好香,比奶茶还上头!” 韩枚咬着蛋包洋芋,在群里发了段现场视频:“深夜的贵阳民生路,烤小肠配冰浆,烟火气直接拉满!”
走到巷口的土特产店,店员正忙着给游客打包脆哨和刺梨干。货架上的文创冰箱贴格外显眼,有印着打铁花图案的,有刻着侗寨鼓楼的。韩枚拿起一个马尾绣纹样的挂件,老板笑着介绍:“这些都是本地手艺人做的,游客都爱带,把贵州的美装进行李箱。” 她突然灵机一动,对着群直播说:“咱们下次搞个‘非遗体验团’吧!去学打铁花的基础手法,跟着阿婆做五色糯米饭,再听侗歌队教唱古歌!”
这话刚说完,屏幕上就弹出一片“报名”的弹幕。陈成举着手机晃了晃:“我第一个报名!还要去看苗族的‘上刀山’,刚才刷到视频,光看画面都手心冒汗!” 韩枚笑着点头,指尖划过手机里刚拍的打铁花照片——火光中师傅的身影、鼓楼里阿婆的歌声、夜市上诱人的香气,这些鲜活的片段,比任何文字都更能讲好贵州的故事。
回到民宿时已近凌晨,韩枚躺在床上翻看着群里的回放。老张发了条长评:“以前总觉得非遗是博物馆里的标本,今天看了打铁花、听了古歌才明白,真正的底蕴是活在烟火里的,是师傅们手上的老茧,是阿婆们口中的古歌,是夜市上的烟火气。枚枚这宣传大使,让我们看到了最真实的贵州。”
韩枚笑着回复:“其实是贵州本身太动人。下次带大家去雷山过苗年,看万人巡街的盛装队伍,听芦笙吹彻山谷!” 放下手机,窗外的月光透过木窗洒进来,照在床头的五色糯米饭团上。她仿佛已经看到了那一天:银饰叮当的苗族姑娘走过青石板路,芦笙声在峰林间回荡,而她的“枚美互助群”,正把这些声音与画面,传给每一个向往贵州的人。
这场关于贵州的“沉浸式安利”,从来不是单向的输出。韩枚知道,当那些烟火与传承、歌声与笑容真正走进人们心里时,每个人都会成为贵州的“宣传大使”,把这份藏在山水与日常里的美好,一直传下去。
喜欢萌宠特攻请大家收藏:(m.20xs.org)萌宠特攻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