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启:油灯的光晕在墙上投下众人的剪影,案几上摊着两本线装刻本 ——《牡丹亭》的封皮是暗红绢布,《紫钗记》则是浅蓝纸壳,书页边缘已被翻得卷起毛边。周先生坐在案几主位,右手握着一支狼毫笔,逐句在刻本上圈点,时不时停下来皱眉思索;阿福抱着三弦坐在一旁,指尖轻轻拨弄着琴弦,发出断断续续的调子;春娘与李木匠围在案几旁,脑袋凑在一起小声讨论,眼神里满是好奇)
周先生:(指尖点着《牡丹亭》“惊梦” 一出的字句,声音带着几分赞叹)汤显祖先生不愧是 “临川派” 的领军人物,写杜丽娘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以一场梦串联起生死,看似荒诞,实则是借爱情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 —— 这般奇思妙想,寻常文人断难企及。再看这《紫钗记》(他随手翻到 “怨撒金钱” 一出),原《霍小玉传》本是悲剧,先生却添了黄衫客仗义解围的情节,既保留了霍小玉对爱情的执着,又藏着对 “侠义” 与 “真情” 的期盼,让戏文多了几分暖意。咱们的戏,若只学《牡丹亭》的风月,不学其风骨;只仿《紫钗记》的情节,不悟其深意,便落了俗套。
春娘:(听到 “百姓” 二字,眼睛一亮,她从袖中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条,上面记着几句俗曲歌词)周先生说得在理!前几日我去市集买丝线,见张屠户的女儿跪在自家门口哭,说她爹娘要把她嫁给六十岁的盐商做小妾,她宁死不从,竟要往墙上撞。后来还是街坊邻居劝住了,可那姑娘哭着说 “我只想嫁个能一起吃粗茶淡饭的人”,那般民间的苦与勇,不比戏文里小姐的 “伤春悲秋” 更动人?咱们的戏,该多写些这样的真人事。
阿福:(停下拨弦的手,身子往前凑了凑,眼神里满是期待)那咱们就写一对普通男女!比如织工与货郎 —— 织工姑娘每天在织机前织布,货郎挑着担子走街串巷,两人因一次买丝线相识,慢慢生了情意。可姑娘的爹娘嫌货郎穷,逼着她嫁有钱人家;货郎的老板也刁难他,扣他工钱。他们受封建礼教刁难,却像杜丽娘般执着,不肯放弃爱情;像霍小玉般坚韧,就算吃苦也不低头,最后在街坊邻居的帮忙下,冲破阻碍走到一起,如何?
陈老匠:(双手背在身后,围着案几走了一圈,最后停在周先生身边,抚须微笑)阿福这想法好!就以 “市井真情抗俗规” 为主题 —— 既有《牡丹亭》中 “为爱执着” 的浪漫骨血,让戏文有温度;又含《紫钗记》里 “关注现实” 的现实温度,让戏文有筋骨。周先生,你饱读诗书,又懂笔墨,便劳你先拟个初稿,把织工与货郎的故事框架搭起来,咱们再一起打磨细节!
(周先生闻言,眼中的郁郁之气消散了几分,他放下手中的刻本,提起狼毫笔在砚台中蘸了蘸墨,笔尖悬在白纸上顿了顿,而后缓缓落下。众人围拢在案前,屏住呼吸看着笔尖移动,晨光渐渐透过窗棂照进来,落在纸上,映出 “市井奇缘” 四个工整的楷书 —— 这便是新戏的初稿标题,也成了宫束班众人共同的期盼)
第三幕:创作困局,争执难休
时间:一月后,深夜,子时(夜间十一至一时)
地点:排练室(油灯的火苗被夜风吹得微微晃动,案几上堆满了写满字迹的草稿纸,有的被划得密密麻麻,有的被揉成一团扔在角落;墙角的木箱打开着,露出里面半完工的戏服 —— 一件绣着金线牡丹的粉色罗裙,与一件粗布短褂形成鲜明对比;阿福的三弦斜靠在案边,琴弦上落了一层薄尘)
人物:全体成员(陈老匠、阿福、春娘、李木匠、周先生)
(幕启:周先生猛地将手中的草稿摔在案上,纸张发出 “哗啦” 一声响,他站起身,指着草稿上的字句,面露不耐,额角的青筋微微凸起;阿福抱着三弦坐在墙角,眉头皱得紧紧的,指尖无意识地抠着琴弦;春娘站在案几旁,眼圈泛红,双手紧紧攥着衣角,嘴唇抿成一条直线;李木匠蹲在木箱旁,手里拿着一件半成品的戏服,脸上满是无奈;陈老匠坐在靠窗的椅子上,沉默地抽着旱烟,烟杆上的火星忽明忽暗)
周先生:(声音带着压抑的怒火)这唱词我改了八遍!你们还说 “不够俗”“不像市井话”!前几日写织工姑娘思念货郎,我写 “夜阑人静思君切,辗转难眠泪沾巾”,你们说太文雅;我改成 “天黑想你睡不着,眼泪打湿枕头套”,你们又说太粗俗!汤显祖先生的文辞何等典雅,“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流传至今仍被人传颂,你们偏要学街头俚语,岂不失了戏曲的雅致?照这样改下去,这戏成不了经典,只能沦为市井小调!
春娘:(听到 “市井小调”,再也忍不住,声音带着哽咽,眼泪顺着脸颊滑落)周先生,我们不是要丢了雅致,是要让百姓能听懂、能共情!咱们写的是织工与货郎,他们每天想的是 “布织得好不好”“货卖得够不够”,若让织工姑娘唱 “夜阑人静思君切”,她能懂吗?市集上的百姓能懂吗?上次我在街口唱了段自己编的俗曲,“卖花阿妹嗓门亮,挑担小哥笑眯眼”,市集的老少爷们都跟着哼,有的还说 “这唱的就是我家的事”—— 这才是百姓爱听的!戏曲若只能供文人雅士欣赏,不能走进寻常百姓家,又怎能留传后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艺之神请大家收藏:(m.20xs.org)艺之神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