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木匠:(放下手中的戏服,站起身走到案几旁,指着木箱里的戏服,语气带着不满)不光是唱词,道具也一样!周先生说织工姑娘要穿 “绣金线牡丹的罗裙”,可货郎一天才赚几个铜板,织工姑娘哪穿得起这般华贵的衣服?我原想做件青布粗衫,在袖口缝上几片棉布补丁,再绣一朵小小的棉桃 —— 既符合织工的身份,又透着几分灵动,倒更显真实。可周先生说 “补丁太寒酸,失了戏曲的美感”,这美感若脱离了人物身份,不就是假的吗?
陈老匠:(缓缓抽完最后一口旱烟,将烟杆在鞋底磕了磕,站起身走到案几旁,敲了敲木桌,声音沉稳却有力量)好了,都别吵了。典雅与通俗,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而是能相互融合的。你们忘了,《牡丹亭》里也有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这般浅白却动人的句子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百姓能懂,文人也赞;《紫钗记》里霍小玉哭诉 “我为你挨过多少苦,受过多少气”,不也满是烟火气,却照样打动人心?咱们要找的,是 “雅俗共赏” 的平衡 —— 既要有能让文人点头的字句,也要有能让百姓共鸣的情感;既要有符合人物身份的朴素,也要有戏曲该有的美感。再静下心来琢磨琢磨,别伤了咱们宫束班的和气。
(众人听了陈老匠的话,都低下头沉默不语。夜风从窗缝吹进来,掀起案上的一张草稿纸,纸上用铅笔勾勒着两个角色的名字 ——“织工阿巧”“货郎三郎”,旁边还画着一个小小的货郎担,担上写着 “针线”“布料” 的字样,那是春娘昨日偷偷画的,此刻在摇曳的灯光下,显得格外醒目)
第四幕:云游点醒,民间寻味
时间:半月后,午后,未时(下午一至三时)
地点:城外茶摊(临时搭建的茅草棚,棚下摆着几张粗糙的木桌与长凳,桌上放着缺了口的粗瓷碗;茶摊紧邻市集,能清晰听见市集里的叫卖声 ——“新鲜的青菜,一文钱一把!”“糖人糖画,好看又好吃!” 还有说书人的惊堂木声与喝彩声;棚外的老槐树下,拴着一头老黄牛,正慢悠悠地嚼着青草)
人物:陈老匠、阿福、春娘,新增 ——
苏艺人(六十岁,头发花白,梳着一个简单的发髻,用一根木簪固定,脸上布满皱纹,却透着一股精神劲儿,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灰布长衫,腰间系着一个旧布囊,囊里装着一面巴掌大的牛皮鼓,云游戏班老艺人,走南闯北三十年,见多识广,说话时声音沙哑却有力,带着江湖人的爽朗)
(幕启:陈老匠三人坐在茶摊角落的木桌旁,桌上摆着三碗凉茶,茶水早已凉透。陈老匠眉头紧锁,盯着桌上的草稿纸发呆;阿福抱着三弦,手指在琴弦上漫无目的地滑动,却没发出一点声音;春娘则托着下巴,望着市集的方向,眼神里满是迷茫。邻桌的苏艺人刚喝完一碗热茶,听见他们此起彼伏的叹气声,放下茶碗,拿起布囊里的牛皮鼓,用手指轻轻敲了敲,发出 “咚咚” 的轻响)
苏艺人:(笑着看向陈老匠三人)看三位模样,不像是来喝茶的,倒像是为戏文犯难?老朽走南闯北三十年,从江南的昆曲班到西北的秦腔社,见多了为戏发愁的人,最懂一个理 ——
苏艺人:(笑着看向陈老匠三人)看三位模样,不像是来喝茶的,倒像是为戏文犯难?老朽走南闯北三十年,从江南的昆曲班到西北的秦腔社,见多了为戏发愁的人,最懂一个理 —— 好戏不在书里,在百姓的日子里。你就算把《牡丹亭》《紫钗记》背得滚瓜烂熟,若写不出百姓的喜怒哀乐,那戏也只是个空架子,立不起来。
阿福:(听到这话,猛地抬起头,急忙起身走到苏艺人桌前,拱手行礼)老艺人可有高见?我们想写一出市井爱情戏,主角是织工与货郎,却总在 “雅” 与 “俗” 之间拿捏不好分寸,唱词改了一遍又一遍,还是不满意。
苏艺人:(指了指不远处的市集,声音提高了几分)你看那卖花的姑娘,刚才见着穿青布衫的小伙儿,递花时手都在抖,嘴角却忍不住往上翘 —— 这就是 “情”;再看那挑担的货郎,为了给心上人买支银钗,在首饰摊前算来算去,把铜板摸得发亮才舍得递出去 —— 这就是 “真”。这些小动作、真情绪,写进唱词里,比你绞尽脑汁堆砌辞藻管用得多。汤显祖先生写杜丽娘,不也是从 “女孩怀春” 的真性情里来的?他若没见过闺阁女子的愁绪,怎写得出 “良辰美景奈何天”?
春娘:(恍然大悟,拍了下手)难怪我之前编的俗曲受欢迎,原是写了百姓的日常!上次我见王大娘给在外做工的儿子缝棉衣,边缝边念叨 “天冷了,可别冻着”,我就把这场景编进曲里,结果好多人听了都想起自家亲人。我们之前总在案头琢磨文字,却忘了去市集里多听、多看,把真实的故事揉进戏里,难怪写不出打动人心的东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艺之神请大家收藏:(m.20xs.org)艺之神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