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掌柜:(手指点着账册上的数字,声音带着焦虑)李大人您看,上个月因桥窄,盐船在扬州码头堵了整整五天,原本要运去淮安的盐全误了期,光违约金就赔了两千两!扬州是运河枢纽,盐商的货、百姓的粮,都要从这里过,可现在的小桥连两艘漕船并行都难,再这么下去,不仅我们盐商要亏本,朝廷的盐税也得少一大块啊!
李大人:(看向赵老石,语气郑重)赵班主,扬州五亭桥的重要性,不比八里桥差。它既要能让漕船顺畅通行,又要能供百姓行走 —— 扬州百姓多,逢年过节还会在桥上摆摊,所以这桥不仅要结实,还得有些江南的景致。
赵老石:(上前一步,语气诚恳)大人放心,小的已看过扬州的地形:运河在这里河面较宽,水流平缓,适合建五孔石桥;至于景致,小的想在桥面上建五个亭子,既遮阳避雨,又能衬着河边的柳树、荷花,成扬州的一道风景。
王小憨:(眼睛一亮,补充道)班主还说,亭子的柱子要用楠木,既结实又不容易蛀虫;亭顶要盖青瓦,下雨天不会漏雨,百姓在亭子里歇脚也舒服!
王掌柜:(听到这话,脸上露出笑容,连忙拱手)若真能建成这样的桥,那真是扬州的福气!赵班主,所需的楠木、青瓦,若官府筹备不及,我盐商们愿捐些银两,只求桥能早日建成。
赵老石:(拱手回礼)王掌柜客气了,建桥是为百姓、为漕运,我们定全力以赴。
场景二:扬州五亭桥建造现场 日外
【初夏的扬州,运河边的荷花已冒出小苞。五亭桥的桥身已基本成型,五座亭子的木架正被工匠们一点点搭建起来。赵老石站在最高的亭架上,手持墨线,指挥工匠调整亭梁的角度;王小憨则蹲在桥面的石缝旁,用小凿子将多余的灰浆剔除,动作仔细得像在雕琢一件宝贝。】
赵老石:(对着下方的工匠高声喊)亭梁的榫卯要对准!左边的梁再往左挪半寸,不然跟右边的梁对不上,日后会松动!
工匠:(回应道)知道了班主!我们再调调!
王小憨:(抬头看向班主,大声说)班主,桥面的石缝我都检查过了,灰浆全填实了,没有空隙!您看这青石,打磨得平平整整,百姓走在上面不会硌脚!
赵老石:(点头,脸上露出笑意)好!等亭子盖好瓦,再在亭柱上刷层红漆,这五亭桥就算成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当第一片青瓦盖在亭顶时,扬州百姓纷纷跑来围观。到了秋初,五亭桥终于建成:五座朱红亭子错落有致地立在青石桥面上,亭顶的飞檐翘角衬着蓝天白云,桥下漕船缓缓驶过,船工们抬头看着桥上的亭子,忍不住高声赞叹:“这桥建得真好看!以后过运河再也不用绕路了!”】
王小憨:(拉着赵老石站在桥边,语气自豪)班主您看,百姓都在夸这桥呢!咱们没白辛苦!
赵老石:(望着桥上往来的人群、桥下穿梭的漕船,眼中满是欣慰)是啊,只要这桥能帮到百姓、能通漕运,再辛苦也值了。
第三幕:时过境迁,桥废运衰
场景一:通州八里桥 日外
【深秋的风卷着落叶,吹过通州八里桥。曾经平整的桥面如今布满裂痕,几块青石已松动歪斜,栏杆断了好几根,露出里面锈蚀的铁榫;桥下的运河水浑浊不堪,水面上漂浮着枯草和垃圾,偶尔有一两艘小渔船划过,再也不见当年漕船络绎不绝的景象。】
赵老石:(头发已全白,佝偻着身子,拄着一根枣木拐杖,慢慢走上桥。他伸手抚摸着斑驳的桥栏,指腹划过深深的裂痕,声音沙哑得像被砂纸磨过)当年建这桥时,小憨你才二十岁,扛着青石跑起来比谁都快…… 如今这桥,怎么就成了这样?
王小憨:(已年过四十,脸上刻满皱纹,粗布衣衫打着补丁,他扶着班主的胳膊,语气沉重)班主,这几年朝廷忙着应付边境战事,没人管运河了。去年夏天发大水,桥墩被冲坏了一块,也没人来修;运河里的淤泥越积越厚,漕船开不进来,南方的粮食运不到京城,听说城里的米价都涨了好几倍。
【这时,一名漕运工人牵着一匹瘦马从桥上走过,马背上只驮着两袋粮食,马蹄踩在松动的青石上,发出 “咚咚” 的空响。工人看到赵老石,停下脚步,无奈地叹了口气。】
漕运工人:(声音疲惫)赵班主,您也来看桥啊?现在这运河没法走了,我这趟从南方来,走了整整一个月,原本能运十袋粮的船,现在只能装两袋,还得靠马拉着走陆路…… 再这么下去,我们这些漕运工人,怕是要饿死了。
赵老石:(看着工人远去的背影,眼眶发红)想当年,这桥上每天都有粮车、马车往来,漕船上的号子声能传到十里外…… 如今怎么就落得这般光景?
场景二:扬州五亭桥 日外
【冬雪初降,扬州五亭桥的亭顶积了一层薄雪,其中两座亭子的顶已坍塌,露出发黑的木梁;桥面的青石冻得发脆,好几块已碎裂,行人只能小心翼翼地绕着走;桥下的运河结了薄冰,看不到一艘漕船,只有几个孩童在冰上玩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艺之神请大家收藏:(m.20xs.org)艺之神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