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缓缓闭眼,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翻涌的情绪。
这个念头,早在他第一次目睹战场上阵亡士兵的尸骸被成批投入火坑时,便已萌生。
那些倒下的身躯,可曾有过父母牵挂?是否有子女等待父亲归来?
若他们死后无人知晓,无人祭拜,那他们的牺牲又有谁记得?
后来他回咸阳,走访多户阵亡士卒的家眷,看到寡妇执灯守夜,孩童问父何归,老人捧衣痛哭……那一幕幕深深刺入他的心。
于是他下定决心——
要为这些无声消逝的生命,竖起一座永不倒塌的纪念碑。
要让他们的名字,随大秦之名一同流传千古。
要让后人知道,这片江山,是用多少平凡人的性命换来的。
这一诏令传出,举国震动。
在王陵后山为所有阵亡将士立碑,无论出身、不论年代,凡有申报,皆可留名。
无嗣无亲者,则合立巨碑,铭刻“无名英魂”四字,供万民凭吊。
而更令天下动容的,是扶苏在诏书中对百姓许下的诺言:
“凡为大秦战死者,孤必记其名;凡为其家人者,孤必抚其家。”
“此碑非止于石,而在人心。此诺非止于今,而在千秋。”
每一位战死的将士都将拥有属于自己的名字,不再湮没于尘土。他们的英名将镌刻在石碑之上,世代传颂。
扶苏立誓,他死后不入王陵,愿与千军万马共长眠。他的墓碑也将立于同一片山林,与普通士卒并肩而卧。
诏书下达,举国震动。
无数失去孩子的父母跪向咸阳方向,泪水浸湿衣襟。
“孩子啊,你听见了吗?你的名字被刻在了碑上!你是大秦的骄傲!”
“这才是我们的太子!这样的君主,怎能不让人心甘情愿追随到底!大秦必兴,天下终将一统!”
“儿啊……你终于不会孤单了,那么多英雄陪你一起走,娘心虽痛,却也安心了……”
“太子要与将士同葬,王陵让位于忠魂!”
“生为秦人,何其有幸!有如此君王,有如此储君,我辈无憾!”
百姓奔走相告,泪流满面。
多少年轻生命倒在战场,家中再无后嗣,双亲老去后,谁还会记得他们的模样?
如今每一座碑,都是一份尊严,一次归宿,一场永不落幕的铭记。
扶苏亲自命名那片安魂之地——大秦烈士陵。
他亲手立下第一块碑,是白起的。
第二块,便是他自己。
碑上只刻姓名,余下空白,待他命尽之日再补全年月。他要与万千英灵平列,不分尊卑。
工程浩大,却无人推诿。
四方民众自发奔赴咸阳,有人肩扛青石,有人徒步千里携粮而来,只为义务修陵。
富户倾囊捐资,吝啬之人亦解囊相助,仿佛这是每个秦人血脉里的责任。
消息传至列国,各国哗然。
街头巷尾、朝堂书院,皆议论纷纷。
“这般重情重义的国家,实在令人敬畏。”
“秦国太子竟为百万亡魂建陵,连自己都不留王陵位置,此等气度,古今罕有!”
“听说秦王政愿将陵位让予武安君白起,欲与功臣同寝!”
“这一代秦室君臣,皆非凡人。”
“真乃震古烁今之举!”
“若能效命于此等明主之下,纵死无憾。我也愿西行入秦。”
“来年春闱开启,不如同行赴秦?或许也能登上凌云阁,留名青史。”
“凌云阁高耸,烈士陵巍峨。大秦万家灯火中,藏着多少铁甲裹尸的忠魂。百万战士,百万丰碑……壮烈啊!豪迈啊!”
“边陲之地的大秦竟能崛起于乱世,甚至以弱击强灭掉宋国,如今看来并非偶然。”
“上下同心,君民一体,这样的国家怎会不兴盛?”
各地的百姓与读书人谈及秦国,尤其是扶苏所作所为,无不心生敬意,无人提出异议。
质疑从何而来?
不论此举是否带有政治考量,单是愿意耗费巨资修建烈士陵这样毫无实际利益可言的工程,便已超出常理。
更何况,嬴政竟将王陵让与一位战死的将领;扶苏亲自在陵园中立下自己的碑石,更扬言死后不入祖陵。
天下有几位君主、几位储君能做出这等事?又有谁敢说出这样的话?
各国君主得知此事后,态度各异。
汉国都城内,刘彻听完奏报,冷哼一声,嗤笑道:“纯属浪费国帑!”
“与其花银子修碑建陵,不如打造精良兵器铠甲,这才是对将士真正的优待。”他嘴上说得坚决,语气却透着不甘。
殿中文武大臣面面相觑,心中皆觉这话听着像是不屑,实则夹杂着难以掩饰的嫉妒。
谁都明白,这种举措是在收拢军心民心,汉国若想效仿,并非不行。
可现实是——国库空虚。
纵然疆域最广、人口最多,但百万骑兵常年征战,早已耗尽积蓄。
眼见秦国吞并宋地之后财源滚滚,大兴土木毫无压力,刘彻心里自然不是滋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秦:扶苏他开挂杀疯了!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大秦:扶苏他开挂杀疯了!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