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缕曙光掠过IGMA总部的主楼时,指挥中心的全息显示屏上已经跳动着令人心悸的数字:全球感染病例突破一千,分布在十七个国家。每一分钟,这个数字都在更新。时间,成为了最稀缺的资源。
**一、 倒计时开始:72小时生死线**
根据模型预测,72小时后,感染将进入不可逆的爆发期。韩博的声音在紧急会议室里回荡,墙上的倒计时时钟开始跳动:71:59:59。
林澈站起身,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专家:这意味着我们要在三天内完成平常需要三年的研发工作。现在开始,IGMA进入战时状态。
命令下达的瞬间,整个研究中心如同精密的仪器开始全速运转。走廊里回荡着急促的脚步声,实验室的灯光彻夜不熄,甚至连餐厅都改为24小时供应——研究人员轮流用餐,仪器却从不停止工作。
在核心实验室,沈雨霏带领团队开始了马拉松式的研究。她的双眼布满血丝,但手指在控制台上的操作依然精准。我们需要同时进行三组实验,她对团队成员说,A组继续分析基因武器的激活机制,B组测试中药提取物的抑制效果,C组准备量子干预方案。
**二、 全球联动:科学无国界**
当清晨的阳光洒向世界各地,IGMA的紧急呼叫唤醒了全球实验室。
哈佛大学Broad研究所的史密斯教授在凌晨四点接到视频请求时,还穿着睡袍。我们需要你们的CRISPR数据库,韩博在视频中直截了当,特别是关于基因沉默的最新成果。
数据库权限已经开放,史密斯立即回应,我们还可以提供三名顶尖专家。
同样的场景在全球二十三个顶尖实验室同时上演。剑桥大学的基因测序团队暂停了所有其他项目,全力分析IGMA传来的数据;斯坦福大学的生物工程实验室提供了最新的纳米递送技术;就连一向竞争激烈的制药巨头们也开放了各自的化合物库。
这是科学史上空前的合作,《自然》杂志主编在社论中写道,当人类面临共同威胁时,科学无国界成为了现实。
**三、 突破困局:三个方向的全力冲刺**
研究在三个主要方向同时推进,每个方向都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基因编辑组的突破**
张薇团队尝试使用改良的CRISPR技术直接编辑异常基因序列。我们设计了一种基因剪刀,可以精准剪切入侵的基因片段。她在凌晨的进度汇报中展示着最新成果。
然而,问题接踵而至。这些基因片段会变异,年轻的博士后研究员报告,我们刚设计出针对一个变体的剪刀,它就产生了新的变体。
团队不得不开发出能够自主学习的人工智能系统,实时预测基因武器的变异方向,提前设计应对方案。
**中医药组的发现**
在传统智慧方面,老药师李同仁带领团队在古籍中寻找答案。《瘟疫论》中记载的避瘟方显示出一定的抑制效果,他兴奋地报告,虽然不能完全清除基因片段,但可以延缓其复制速度。
更令人惊喜的是,团队发现某些药材的提取物能够增强人体细胞识别异常基因的能力。这就像是给细胞配上了火眼金睛李同仁比喻道,让它们能够主动发现并清除入侵者。
**量子干预组的创新**
最前沿的研究来自量子干预组。沈雨霏发现,通过特定频率的量子纠缠,可以直接影响基因片段的折叠方式。我们找到了一种远程手术的方法,她解释说,不需要接触感染者,就能让基因武器失效。
但这个方法面临巨大挑战:需要建立覆盖全球的量子通信网络,而这在技术上几乎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
**四、 协同攻坚:打破学科壁垒**
在分秒必争的研发过程中,各团队之间的壁垒被彻底打破。
为什么我们不把中医药和基因编辑结合起来?在一次深夜讨论中,张薇提出了大胆的想法,用中药提高细胞的防御能力,同时用基因编辑直接清除入侵者。
这个想法立即得到了实施。团队开发出了中药引导的基因编辑系统,先使用中药提取物标记异常基因片段,再用基因剪刀进行精准清除。
这种方法的效率提高了三倍,实验负责人报告,而且显着降低了副作用。
同样的创新发生在各个领域。量子物理学家向中医药专家学习经络理论,生物工程师与计算机专家合作开发新的算法,甚至连哲学家都被请来参与伦理讨论。
当所有学科真正融合时,我们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林澈在巡视实验室时说。
**五、 生死考验:第一轮人体试验**
在危机爆发的第48小时,研究进入了最关键的阶段:人体试验。当第一批志愿者走进实验室时,整个研究中心的气氛凝重到了极点。
我知道风险,第一位志愿者、IGMA的年轻研究员小王平静地说,但如果我们的研究能够拯救更多人,这个风险值得承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医魄请大家收藏:(m.20xs.org)医魄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