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令清晰,操作简单。营地的医生们立刻行动起来。
然而,远程医疗并非一帆风顺。第二天,一个新的挑战出现了。一位老年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出现了剧烈的呕吐和腹泻。当地工作人员慌了神,是药物副作用?还是病情恶化?
通过高清视频,林澈敏锐地观察到老人呕吐物的性状和面色细微变化。
“这不是病情恶化,是‘排病反应’,”他通过麦克风冷静地指导,“体内郁积的热毒在外排。减少药量三分之一,加生姜三片同煎,可以缓解胃肠道反应。”
果然,调整方案后,老人的症状很快平息,随后体温开始稳步下降。
卡洛在用药后的第二天晚上睁开了眼睛。第五天,他已经能坐在床上,喝下一小碗米粥。他退烧的那天,整个营地,连同万里之外的研究中心指挥大厅,都爆发出轻轻的欢呼。
**高原上的“云中医”:跨越世界屋脊的守望**
就在东非疫情得到控制的同时,“天罗网”的第二个节点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一个偏远牧区展开。
这里的挑战不是烈性传染病,而是长期困扰牧民的高原病、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因交通不便导致的就医困难。
格桑卓玛,一位当地的藏族姑娘,曾是林澈早期“基层医疗骨干计划”的培养对象。如今,她成为了“移动智能诊室”在高原上的守护者。
她骑着摩托车,驮着银白色的诊室箱,穿梭在雪山与草甸之间,为散居的牧民们送去健康的希望。
在一次巡诊中,她遇到了一位患有严重“诺巴”(藏语,类似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老阿妈,关节已经严重变形,常年被疼痛折磨。卓玛通过卫星链路,接通了研究中心的远程诊疗平台。
那天,正好是沈雨霏值班。她通过高清摄像头仔细查看了老阿妈的关节状况,又通过卓玛佩戴的增强现实(AR)眼镜,远程“手把手”地指导她进行详细的舌诊和脉诊。
“卓玛,你再感受一下,老阿妈的脉是不是像一根绷紧的琴弦,而且按下去之后有一种空虚感?”沈雨霏的声音通过耳机传来。
卓玛凝神细品,点头道:“是的,沈老师!就是这种感觉!”
“这是典型的‘弦细脉’,肝郁肾虚,寒湿痹阻。”沈雨霏分析道,“单纯止痛效果不好,需要温经散寒,滋补肝肾,同时疏解肝气。”
她开出了一个融合了藏药特色(如雪莲花)与中药经典方剂(独活寄生汤加减)的个性化方案,并详细讲解了煎服方法和注意事项。
老阿妈握着卓玛的手,浑浊的眼睛里闪着泪光:“以前要去县里看病,得走好几天的路。现在,天上的神仙(指卫星)能把北京医生的智慧送到帐篷里来了?”
一个月后,卓玛再次拜访时,老阿妈的疼痛明显减轻,已经能自己走出帐篷晒太阳了。她执意要将一条洁白的哈达送给未曾谋面的沈医生。卓玛用手机拍下老阿妈的笑容和那条哈达,传回了研究中心。
那张照片,被沈雨霏珍藏在办公桌的玻璃板下。
**南美雨林中的“奇迹”**
“天罗网”的第三个故事,发生在亚马逊雨林深处的一个原住民部落。
这里几乎与世隔绝,部落成员受到一种奇怪的皮肤病困扰,皮肤上会长出鱼鳞状的硬痂,奇痒无比,且世代相传,被他们称为“河流的诅咒”。
一位来自巴西的人类学家联系到了研究中心,希望能得到帮助。
面对这种从未见过的疾病,林澈决定亲自参与远程会诊。通过翻译和人类学家的协助,他们详细询问了部落的生活习惯、水源、饮食,并通过设备传回的皮肤超清影像和微观检测数据,进行了分析。
“不是遗传病,也不是普通的真菌或细菌感染,”林澈观察着能量图谱,发现患者的肺经和大肠经区域存在持续的能量低洼,“这更像是一种慢性的毒素累积。”
姜离的声音在他脑海中响起:“此乃‘水毒’浸淫肌肤,兼有风邪。其状如鳞甲,其性缠绵。”
林澈恍然大悟,结合现代环境医学知识,他判断这很可能与部落上游区域某种特定的矿物元素或植物毒素通过水源长期摄入有关。
他并没有开出复杂的药方,而是给出了一个看似简单的解决方案:建议部落迁移取水点,并指导他们识别雨林中几种具有清热、祛湿、排毒作用的草药,进行日常洗浴和饮用。
同时,他也尊重部落的萨满文化,让人类学家转达:这不是诅咒,是祖先土地给予的考验,而解决的方法,就藏在雨林的智慧之中。
三个月后,人类学家发来邮件,附上了部落孩子们在新建的水塘边嬉戏的照片,他们光滑的皮肤在阳光下闪着健康的光泽。邮件的标题是——“奇迹与尊重”。
**理念的深化:从“治病”到“筑网”**
随着“天罗网”在一个又一个偏远地区扎根、生效,林澈和他的团队对“构建人类健康共同体”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医魄请大家收藏:(m.20xs.org)医魄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