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单纯养血润燥,另一个模拟结果显示,血虚改善,但湿热被困在体内,可能引发其他问题。
最终,系统推荐了一个平衡的方案:先通三焦以利湿,待湿热渐去后再转入养血润燥,同时配合调节肠道菌群(这是环境互动场层面的干预)。
患者按照这个精准的方案治疗四周后,困扰他十年的湿疹显着改善,而且没有出现以往治疗时常见的乏力、胃不适等副作用。
这就是从到的进步,林澈在病例讨论会上总结,我们不满足于知道这是什么,还要知道这个证的程度、结构、演变趋势,以及最精准的干预策略。
**智能系统的进化:从到**
神气理论2.0的推进,也带来了智能诊断系统的全面升级。
在算法实验室里,李维的团队正在训练新一代的灵枢·启明系统。与之前基于模式识别的系统不同,新系统引入了因果推理反事实预测等前沿人工智能技术。
旧系统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医生,能够识别证型、推荐方药。李维向林澈演示新系统的能力,而新系统,更像是一个能够与你共同探索未知的科研伙伴。
他输入一个复杂的病例: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和焦虑症,各种症状相互交织,常规治疗效果不佳。
旧系统给出了几个可能的证型判断和推荐方案。而新系统除了这些,还生成了一个病机演化网络图,清晰地展示了三种疾病如何通过肝气郁结、心肾不交等路径相互影响。
更令人惊讶的是,系统自动生成了几个假设性问题:
如果优先疏肝解郁,对血糖控制会产生什么影响?
如果加强交通心肾,血压波动会呈现什么规律?
是否存在一个关键节点,能够同时改善三个问题?
系统不再满足于给出答案,李维解释道,它开始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向真正智能迈出的关键一步。
为了验证新系统的能力,团队设计了一场特殊的人机辩论会。林澈、沈雨霏等顶尖医者与灵枢·启明系统就三个疑难病例进行独立分析,然后相互质询、辩论。
第一个病例,人与机的判断基本一致。
第二个病例,系统提出了一个被专家们忽略的少阳枢机不利因素。
第三个病例,双方产生了严重分歧——专家们认为病机以为主,系统则判断是真寒假热。
最终,通过实验室检查和治疗反应验证,系统的判断是正确的。它通过能量场的深层模式分析,发现了人类感官难以察觉的本质。
这不是人类的失败,林澈在总结时坦然说道,而是医学的进步。最好的医生,永远是最善于借助各种工具发现真理的医生。
**全球验证网络:从中国智慧世界共识**
理论的进步需要更广泛的验证。林澈团队启动了全球验证网络计划,在全球选择了二十个具有不同地理、气候、人种特征的验证中心。
每个验证中心都配备了标准化的检测设备,采用统一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流程。这不仅是为了验证神气理论,更是为了探索人类生命的共性与多样性。
来自印度的验证中心报告了一个有趣发现:在热带气候下,人体的能量场基线明显高于温带地区,这为因地制宜的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
北欧的验证中心则发现,在极夜期间,当地居民的能量场会出现特殊的向内收敛模式,这与中医理论吻合,但程度更深。
最令人振奋的发现来自南美的验证中心。他们在研究当地传统草药时,发现这些草药的作用机制完美地契合五维理论中的环境互动场原理——当地草药正好能够调节当地环境对人体产生的特异性影响。
这证明了中医因地制宜思想的科学性,沈雨霏在分析全球数据时说,也说明神气理论具有成为跨文化医学通用语言的潜力。
**瓶颈与突破:当理论遇到极限**
然而,前进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理论研究进入深水区后,团队遇到了难以突破的瓶颈。
最大的难题出现在意识与疾病的关系研究上。虽然团队已经证实情绪波动会影响能量场,但意识如何具体地引发生理变化,仍然是个黑箱。
我们测量了冥想时脑波、能量场、内分泌指标的变化,赵晴苦恼地汇报,数据都很漂亮,但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还是理不清。
更棘手的是伦理问题。当研究深入到意识、生命本质的层面时,传统的科研伦理框架开始显得力不从心。
我们是否需要重新定义?
当我们可以精准预测疾病发生时,告知患者的边界在哪里?
智能系统在医疗决策中应该拥有多大的自主权?
这些问题在伦理委员会上引发了激烈争论。
转机出现在一个午后。林澈在整理姜离留下的手稿时,发现了一段之前被忽略的记载:
上古有医,能见五色气。非目视之,乃心观也。其后世徒执形迹,忘其神韵,道遂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医魄请大家收藏:(m.20xs.org)医魄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