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建议最终获得通过。首批一百名中,有三十人进入了预科班。阿依就是其中之一。
与此同时,研究中心的年轻研究员们自发组织起了课后辅导团,利用业余时间为这些基础薄弱的学生补习。沈雨霏负责生物课,她惊喜地发现,这些来自山区的孩子对草药有着天生的敏感。
阿依能准确分辨出十几种相似的草药,这种经验是城市孩子不具备的。她在教学日志中写道。
**仁心实践基地的困境与突破**
仁心实践基地的第一个试点,选在了林澈曾经工作过的那个县城。但计划实施不久,就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
从大城市来的年轻医生们难以适应基层的工作环境。缺乏先进的设备,很多检查做不了;药品短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甚至语言不通,连问诊都成问题。
更严重的是理念的冲突。一位来自顶尖医院的博士在第一次巡诊后,沮丧地对韩博说:韩老师,这里的工作太没有成就感了。都是常见病,而且因为经济原因,很多治疗方案无法实施。
韩博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带他去看了一位老村医的工作。
那位老村医只有中专学历,却在山区行医四十年。他的药箱里除了常规药物,还有很多自采的草药。没有心电图机,他用听诊器和把脉就能判断心脏问题;没有生化仪,他通过问诊和观察就能估算血糖水平。
医生,一位刚接受完治疗的老婆婆拉着村医的手,你就像当年的赤脚医生,是我们老百姓的救命恩人啊!
年轻博士深受震撼。当晚,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今天才明白,医学的本质不是技术的炫耀,而是对生命的守护。在这里,我看到了医者最初的模样。
转变从此开始。年轻医生们开始虚心向当地医生学习,如何在有限条件下做出最有效的诊断和治疗。他们甚至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县医院建立起了简易的远程会诊系统。
**清泉计划的温暖**
清泉巡回医疗的第一站,选在了青藏高原的一个牧区。这里海拔超过四千米,氧气稀薄,交通不便。
医疗队带着设备和药品,在格桑卓玛的带领下,骑马进入了最偏远的牧场。
第一个接受义诊的是一位患有严重关节炎的老牧人。他的膝盖已经变形,每走一步都疼痛难忍。
这是典型的高原寒湿痹症,格桑卓玛检查后说,在藏医里,我们需要用特定的草药进行药浴。
但问题是,老牧人家徒四壁,根本无力承担治疗费用。
用我们带来的药材吧,林澈毫不犹豫地说,不够的话,下次再送来。
更让人心酸的是在牧区小学的体检。孩子们普遍营养不良,近三分之一有视力问题,但因为家境贫困,从未配过眼镜。
立即联系眼镜公司,沈雨霏红着眼眶安排,我们要为每个需要的孩子配两副眼镜,一副备用。
那个夜晚,医疗队在帐篷里统计当天的义诊数据,气氛凝重。
我们今天看了186个患者,其中47人需要后续治疗,但能够负担的不到10人。韩博的声音低沉。
林澈沉默良久,突然说:我们犯了一个错误。巡回医疗只能救急,不能治本。我们需要帮助这里建立起自己的医疗保障体系。
这个想法催生了清泉计划的升级版——在每个义诊点培训当地的健康守护员,留下基本的医疗设备和常用药品,建立可持续的健康守护网络。
**传承的仪式**
半年后,第一批预科班学生顺利通过考核,正式进入医学院学习。在他们的入学仪式上,林澈安排了一个特殊的环节。
仪式在研究中心的大礼堂举行。台下坐着身穿白大褂的研究员和即将入学的新生,台上则摆放着三把空椅子。
今天,我们要缅怀三位永远无法到场的医者。林澈的声音在礼堂回荡。
第一把椅子代表的是林澈的启蒙老师,一位在基层行医五十年的老医生,三年前因胃癌去世。临终前,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告诉小澈,别忘了老百姓。
第二把椅子代表的是在抗疫中牺牲的年轻医生,他只有二十八岁,原本下个月就要结婚。
第三把椅子是空的,林澈解释说:这把椅子留给在座的每一位。总有一天,我们都会离开,但医者的精神应该永远传承。
全场肃穆。新生们依次上台,在那三把椅子前深深鞠躬。
阿依作为新生代表发言,她已经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我曾经以为,医学是关于技术和知识的学问。现在我知道了,医学更是关于生命和责任的承诺。我们接过的不仅是录取通知书,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
仪式结束后,林澈带着新生们参观了研究中心的初心墙。墙上挂着从全国各地征集来的老照片——有赤脚医生背着药箱过河的身影,有村医在煤油灯下看诊的场景,还有老一辈医者手写的处方笺。
这些,才是中国医学真正的根基。林澈深情地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医魄请大家收藏:(m.20xs.org)医魄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