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重视失败研究。设立失败案例库,详细记录每一个治疗失败、实验失败的案例,从中寻找启示。
第三,关注边缘群体。启动微光计划,专门研究那些因病例太少、利润太低而被忽视的罕见病。
第四,推动全球协作。开放研究中心所有非核心技术,与全球同行共享数据和成果。
第五,培养下一代。将更多资源投向医学教育,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的新一代医者。
这个转向在学术界引发了争议。《自然》杂志发表评论称:林澈团队在巅峰期选择了一条艰难的道路,这要么是伟大的自知之明,要么是愚蠢的保守主义。
面对质疑,林澈在官网发表了简短的回应:医学不是竞技体育,不需要争夺冠军。我们的对手只有一个——疾病与痛苦。
**基础研究的突破**
转向基础研究的决定,很快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量子生物学实验室,李梦舟团队发现了经络系统的微观基础——一种存在于细胞间的量子纠缠网络。这个发现不仅解释了针灸的远端效应,还为理解的实质提供了线索。
我们过去太关注应用,李梦舟兴奋地汇报,现在回头做基础研究,反而打开了全新的大门。
更重要的突破来自失败案例库的分析。赵晴团队在研究三千例治疗失败的病例后,发现了一个共同规律:这些患者大多存在传统诊断方法无法检测的能量场缺陷。
就像电力系统中的虚接地赵晴比喻道,表面看起来正常,实际上存在隐藏的故障点。
这个发现促使团队开发出了新一代能量场全景扫描仪,能够发现传统检查无法识别的潜在问题。
**微光计划的温暖**
微光计划启动后,研究中心接收了许多被其他医院拒绝的罕见病患者。
其中有个叫小明的小患者,患有全球仅有三例的先天性能量代谢障碍。他的父母跑遍了全世界,得到的都是无能为力的答复。
我们知道希望渺茫,小明的父亲握着林澈的手,但只要能延长他一天的生命,我们也愿意尝试。
团队为小明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小组。没有现成的治疗方案,他们就从头开始研究疾病机制;没有可参考的病例,他们就通过天罗网在全球寻找线索。
三个月后,他们开发出了一套个性化的能量补充疗法。虽然不能治愈疾病,但成功稳定了小明的状况。
在小明七岁生日那天,他通过远程医疗系统,与全球另外两位患有同样疾病的孩子一起过了生日。三个孩子、三个国家、三种语言,却在同一刻吹灭了生日蜡烛。
这束光虽然微弱,沈雨霏在项目日志中写道,但照亮了医学的另一个维度——不是所有治疗都以治愈为目标,有时候,陪伴和改善本身就是意义。
**全球协作的果实**
开放协作的策略,也让研究中心受益匪浅。
来自非洲的研究团队分享了一种传统草药的抗病毒特性,为中心的抗病毒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印度学者提供的瑜伽疗法数据,帮助完善了情志疾病治疗方案;欧洲实验室的基因编辑新技术,让遗传病治疗取得了突破。
更令人惊喜的是,通过全球协作,研究中心解决了一个长期困扰的难题——药物耐受性。
一位巴西研究员提供的植物样本中,含有能够逆转抗生素耐受性的成分;日本团队的研究解释了其作用机制;而研究中心则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临床应用方案。
当我们放下的包袱,韩博在国际合作会议上说,才发现世界如此广阔,每个文明都有独特的医学智慧。
**新一代的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面,研究中心推出了导师制改革。每位资深研究员最多只能指导三名学生,确保充分的交流时间。
更创新的是轮岗制度。年轻研究员必须在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基层服务等不同岗位轮转,避免过早专业化带来的视野局限。
阿依现在已经是博士研究生。在轮岗到基层服务期间,她发现了神气理论在贫困地区应用的特殊问题——昂贵的设备、复杂的操作,让先进技术难以惠及普通民众。
为什么我们不能开发简化的版本?她向林澈提出建议,就像手机有高端机和普通机一样。
这个想法催生了普惠医疗计划,目标是开发价格低廉、操作简便的医疗设备和方案。首批产品包括简易脉诊仪、智能药箱等,在贫困地区试用后大受欢迎。
**新的挑战**
然而,前进的道路从未平坦。
在新的基因编辑技术取得突破后,团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伦理困境。一位患有遗传性肌肉萎缩症的企业家,愿意捐赠十亿元,条件是优先为他的孩子进行治疗。
如果我们接受这个条件,伦理委员会上,成员们激烈争论,是不是在变相支持金钱优先的治疗原则?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新问题。灵枢·启明系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开始提出一些超出人类伦理框架的治疗方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医魄请大家收藏:(m.20xs.org)医魄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