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起飞姿态:当代诗人的文化定位
诗的标题"喺诗歌步道起飞"中的"起飞"一词,值得深入解析。这个航空术语用于诗歌语境,构成了一种有趣的隐喻混合。加拿大文学理论家弗莱认为:"诗人的角色就是在文化的地心引力中寻找逃逸速度。"树科描述的"起飞"不是逃离,而是在充分意识到诗歌传统重量("阅风流往")的前提下,寻找新的可能。这种起飞需要两条跑道:一条是纵向的历史传承(从张九龄到当代),一条是横向的地域认同(粤语表达)。诗人只有在纵横坐标的交点上才能获得足够的升力。
这种文化定位反映了当代汉语诗人的普遍困境与突破。在标准汉语(普通话)已成为文学通用语的今天,方言写作既是一种自我限制(读者群的缩小),又是一种自我解放(表达的直接性)。就像爱尔兰诗人希尼坚持用阿尔斯特方言写诗一样,树科的粤语实践同样包含着文化政治的维度——它是对单一文学标准的抵制,也是对文化多样性的扞卫。诗中"诗国"的广阔性,恰恰需要各种方言的"起飞"来共同测绘。
结语:步道上的翩跹者
《喺诗歌步道起飞》虽然只有短短六行,却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诗歌宇宙。在这里,粤语不是点缀的地方色彩,而是重新进入汉语诗歌本源的密码;"起飞"不是轻率的叛逆,而是在历史意识支撑下的自觉超越。诗人如同一个在诗歌步道上"翩跹"的舞者,他的每一个舞步都踏在古典与现代、地方与普遍、个体与传统的张力网上。
法国诗人马拉美曾说:"诗歌是用语言中的语言写就的。"树科的粤语诗正是这样的实践——通过回归方言这一"语言中的语言",他让诗歌重新获得了起飞的力量。在标准汉语日益扁平化的时代,这样的方言写作不啻为一种诗学抵抗,它证明真正的诗歌永远需要某种"语音的异质性"来保持其生命力。当我们在"天涯共此时"的共鸣中,依然能听出"噈似"这样的地方声音时,诗歌的步道才真正向未来延伸。
喜欢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请大家收藏:(m.20xs.org)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