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歌》(粤语诗)
文/树科
喺长江,喺黄河
喺五湖四海……
喺大地,喺天宫
喺宇宙天外……
喺八卦,喺道德
喺炎黄子孙……
喺炮仗,喺火箭
喺平行飞毡……
睇番龙嘅图腾
睇番龙嘅光辉……
睇番龙嘅琴日
睇番龙嘅第日……
睇龙,睇龙,睇龙
睇噈睇龙嘅今日……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25.6.11.粤北韶城沙湖畔
《龙魂跃动》
——论树科《龙歌》的文化隐喻与诗性建构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创作的多元图景中,树科的粤语诗《龙歌》以独特的语言质地与深邃的文化意涵脱颖而出。这首作品以 “龙” 为核心意象,通过粤语方言的韵律与节奏,构建起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将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置于现代语境下重新审视。诗歌以简洁而富有张力的语言,串联起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科技文明等多重维度,展现出 “龙” 这一符号在中华文明中的永恒生命力。
一、方言诗学:粤语的在地性与超越性
粤语作为中国方言体系中极具特色的一支,其九声六调的语音系统赋予诗歌独特的音乐性。《龙歌》采用粤语方言写作,开篇 “喺长江,喺黄河 / 喺五湖四海……” 中的 “喺” 字,不仅强化了诗歌的地域特色,更以口语化的表达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这种方言的运用,打破了传统诗歌语言的书面化束缚,使诗歌更具生活气息与民间质感。
方言在诗歌中的运用,并非简单的语言游戏,而是对文化根脉的坚守与传承。正如赵元任在《现代吴语的研究》中所言:“方言是地方文化的活化石。”《龙歌》中的粤语表达,承载着岭南地区的文化记忆,同时又超越地域限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一部分。诗歌中 “睇番”“琴日”“第日” 等粤语词汇的使用,既保留了方言的原汁原味,又通过意象的延伸赋予其普遍的文化意义。
粤语的韵律特点在《龙歌》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诗歌虽未严格遵循传统诗词的格律,但通过长短句的交错、重复句式的运用,形成了独特的节奏感。“睇龙,睇龙,睇龙 / 睇噈睇龙嘅今日……” 的重复咏叹,犹如鼓点般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使读者在诵读中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
二、意象矩阵:龙的多维解构与重构
“龙” 作为中华文明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在《龙歌》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诗歌通过 “喺长江,喺黄河”“喺大地,喺天宫” 等诗句,将龙的意象与自然地理空间相融合,展现出龙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与自然万物的紧密联系。这种将龙置于天地之间的书写方式,暗合了《周易》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的哲学思想,体现了龙的包容与力量。
在文化维度上,“喺八卦,喺道德 / 喺炎黄子孙” 的表述,将龙与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相勾连。八卦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符号,代表着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道德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价值追求;炎黄子孙更是民族身份的直接指认。龙在此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民族认同的纽带,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记忆。
科技文明的意象在诗中也占据重要位置。“喺炮仗,喺火箭 / 喺平行飞毡” 一句,将传统的炮仗与现代的火箭并置,展现了中华文明从传统到现代的演进历程。“平行飞毡” 这一富有想象力的意象,既延续了粤语中对新鲜事物的形象化表达,又隐喻着科技发展带来的无限可能。这种古今交融的意象组合,打破了时间的界限,使龙的形象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三、时空叙事:历史、当下与未来的对话
《龙歌》通过 “睇番龙嘅图腾 / 睇番龙嘅光辉……/ 睇番龙嘅琴日 / 睇番龙嘅第日” 的句式,构建起独特的时空叙事结构。“琴日”(昨日)指向历史,“第日”(他日)指向未来,而 “今日” 则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关键节点。这种时空叙事方式,使诗歌超越了简单的咏物抒情,上升到对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
在历史维度,龙的图腾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从新石器时代的玉龙,到商周时期的青铜龙纹,再到明清时期的皇家龙袍,龙始终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诗歌中对龙图腾的回望,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文化根脉的追寻。正如闻一多在《伏羲考》中指出:“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
面对未来,诗歌以 “睇噈睇龙嘅今日” 作结,将目光聚焦于当下。这种对当下的强调,并非否定历史与未来,而是强调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应如何传承与发扬龙的精神。在科技飞速发展、全球化进程加速的今天,龙的精神内涵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 创新、包容、进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请大家收藏:(m.20xs.org)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