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侨工程师们的到来,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黑龙沟基地激起了层层涟漪。饱餐一顿、换上虽然破旧但厚实的棉军装后,徐工(徐致远,为区分称为徐工)和他的同伴们精神明显振奋了许多,眼中重新焕发出知识分子的神采。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这个传说中的敌后兵工厂,想要立刻投身工作。
林枫理解他们的心情,在初步的欢迎和安置后,第二天便亲自带着他们参观新建的、采用分散布局的各个厂区。
从北坡依靠山洞和树林掩护的精密加工点,到南坡深挖防爆工事的炸药作坊,再到东支沟隐蔽的弹药总装车间,徐工一行人看得极为仔细。他们时而对八路军在如此艰苦条件下能建立起这样一套初具规模的军工体系表示惊叹,时而又对一些“土法上马”的设备和工艺流露出难以掩饰的惊讶,甚至是一丝……不以为然。
尤其是在北坡山洞车间,当徐工看到工人们正在用一台靠人力摇动大轮带动的、明显是自制的简易皮带车床,小心翼翼地加工着一个步枪枪栓时,他忍不住扶了扶用胶布粘着的眼镜,对陪同的林枫说道:“林科长,这种加工方式……效率太低,精度也难以保证。我在南洋的工厂里,用的都是电动齿轮机床,有标准的卡具和量具,一个熟练工一天能加工几十个这样的零件。”
他的话引起了周围几位老师傅的侧目。负责这个车间的老李头,是跟孙石匠一起从根据地初创时期干过来的老人,闻言有些不悦,闷声闷气地回了一句:“咱这穷山沟,要啥没啥,能有这玩意儿使唤就不错了!电动?那得烧多少柴油?鬼子卡得死死的,上哪儿弄去?”
徐工愣了一下,似乎意识到自己的话有些不妥,连忙解释道:“老师傅,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说,或许我们可以想办法改进动力,比如利用水力?我看山涧里有水流……”
“水力?”老李头嗤笑一声,“夏天水大还行,冬天一上冻,咋整?再说了,那玩意儿建起来多费事?鬼子飞机一来,不全炸了?”
徐工张了张嘴,还想再说什么,却被林枫用眼神制止了。
参观完主要厂区,回到指挥部后,徐工显得有些激动,也有些不理解。他找到林枫,开门见山地说:“林科长,我看到了同志们的艰苦奋斗,深受感动。但是,恕我直言,我们的一些生产工艺和设备,实在太……太落后了!完全依靠经验和手工,标准化程度低,产量和质量都很难有大的提升。我们带回来的一些图纸和想法,完全可以对现有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比如那台皮带车床,完全可以设计一套齿轮传动系统,哪怕还是用人力,效率也能提高三成以上!还有火药提纯工序,我们现在用的还是最原始的酸碱法,损耗大,纯度也不稳定,我在英国学过更先进的……”
林枫安静地听着,没有打断。他知道,这是两种不同工业背景和思维模式的必然碰撞。徐工他们来自相对发达的海外工业环境,习惯于标准化、流程化、效率优先的思维;而黑龙沟的根基,则是在极端匮乏的条件下,依靠群众智慧、土法上马、解决有无问题的实用主义哲学。两者并无绝对的对错,但如何融合,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徐工,你说得很有道理。”林枫等他稍微停顿,才缓缓开口,“你们带来的知识和图纸,非常宝贵,是我们急需的。但是,在这里搞建设,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你必须时刻牢记——生存。”
他走到窗前,指着外面被积雪覆盖的山谷:“我们是在敌人的包围和封锁下搞生产。任何改进,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它理论上有多先进,而是它是否适应我们现有的条件,是否足够隐蔽,是否能在敌人轰炸下快速恢复。你说的电动机床、水力驱动,都是好想法,但眼下,我们最缺的是时间、稳定的能源和不受攻击的安全环境。”
徐工皱紧了眉头:“可是,如果一直满足于现状,我们永远无法生产出足够精良、足够数量的武器来装备部队,抗战何时才能胜利?”
“胜利不是一蹴而就的。”林枫的语气严肃起来,“我们需要仰望星空,但更要脚踏实地。改进是必须的,但不能脱离实际。比如,你提到的齿轮传动改进,这个想法很好,我们可以立刻组织人手试验,如果确实能提高效率,就尽快推广。但涉及到需要大规模基建或者依赖稀缺资源的技术,我们必须慎重。”
这时,一直在旁边沉默的真徐致远也开口了,他说话更直接:“徐工,你的心情我理解。我刚来的时候,也和你一样,觉得很多地方都‘不合理’。但你要明白,这里不是南洋的橡胶园,也不是英国的工厂。这里的每一铁、每一煤,都来之不易,甚至是用同志们的鲜血换来的。我们的任何一项决策,都关系到整个根据地的存亡。技术很重要,但运用技术的人,和运用技术的环境,更重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铁血时代:我的1940请大家收藏:(m.20xs.org)铁血时代:我的1940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