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云岭东南方向发现疑似惊蛰小队遗留的带血布条和杂乱脚印,这个消息像一道微弱却执拗的光,刺破了林枫心中那片名为“失踪”的阴霾。希望虽渺茫,却真实存在!他立刻下令,增派最精干的侦察人员,携带急救药品,沿着线索指向的敌占区纵深进行秘密搜寻,同时严令不得打草惊蛇。
然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已然停止,根据地的重心必须从激烈的生死搏杀,转向更加复杂和长远的巩固与发展。眼前的休整期,是消化胜利果实、总结经验教训、并将黑龙沟模式辐射出去的宝贵窗口。
在林枫的强力推动下,一场自上而下、深入肌理的战后总结与技术扩散工作,全面铺开。
**首先,是军事层面的深刻复盘。**
林枫亲自挂帅,成立了“黑龙沟保卫战经验总结委员会”,下设战术研究、装备评估、后勤保障、政治工作等多个小组。他们调阅了所有的战斗记录、伤亡报告、缴获物资清单,并广泛召集从连排长到普通战士的各层级人员,召开了大大小小数十场座谈会。
没有鲜花和颂歌,只有冷静到近乎残酷的剖析。
会议上,林枫将关东军与普通日军的战术特点进行了逐项对比分析,用沙盘和战例还原了每一次关键战斗的细节。
“……同志们,我们必须承认,关东军的单兵素质、小队协同、步炮配合,确实远胜我们以往遇到的任何敌人。”林枫指着沙盘上标注的敌军进攻路线,“他们的进攻更有层次,防御更加顽强,反应更为迅速。我们以往那种依靠地形和勇气的游击战法,在面对这种体系化、正规化的强敌时,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他一条条列出己方的不足:防御体系缺乏弹性和纵深;通信指挥在激烈对抗中易受干扰中断;基层指挥员临机决断能力有待提高;对新技术装备(如“飞雷”)的运用还不够灵活娴熟;后勤补给在持久消耗战中捉襟见肘……
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伴随着具体战例的支撑和血淋淋的伤亡数字。会场气氛凝重,但所有人都明白,只有正视这些问题,才能在未来活得更好。
针对这些问题,委员会开始着手编写《对关东军作战战术要则》、《山地防御作战组织与实施》、《“飞雷”、“雷公”火力运用手册》、《敌后破袭与引导打击行动规范》等一系列针对性极强的教材和训练大纲。这些材料摒弃了空泛的理论,完全基于黑龙沟的血战经验,语言朴实,案例详实,极具操作性。
**其次,是技术成果的系统梳理与跨区扩散。**
黑龙沟根据地在此次保卫战中展现出的技术实力,尤其是“星火”电台、“雷公”火箭筒和“飞雷”火箭炮,引起了八路军总部和各兄弟军区的极大关注。总部连续发来电报,要求林枫尽快系统总结技术经验,并选派得力人员,协助其他军区建立类似的军工生产和研发体系。
林枫深知,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才能形成燎原之势。他没有任何藏私,立刻组织老韩、徐致远(真)等技术核心,开始了紧张的编纂工作。
他们编写了《“星火”系列电台原理、制造与维护指南》,不仅列出了详细的电路图和元件清单,还特别强调了在物资匮乏条件下的替代方案和土法生产工艺,甚至包括了如何建立简易的通信网络和抗干扰措施。
他们整理了《简易火箭武器设计与制造基础》,以“雷公”和“飞雷”为蓝本,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固体燃料配方、发动机设计、弹体稳定原理、发射架构造等关键技术,并附上了大量的试验数据、失败案例和改进思路。林枫特别强调,各地要根据自身的资源和工业基础进行适应性调整,不必追求与黑龙沟完全一致。
除了文字资料,林枫还提议,并得到了总部批准,从黑龙沟兵工厂和惊蛰小队(待归建后)抽调一批技术骨干和战术教官,组成数个“技术播种队”,准备分赴山东、晋察冀、华中等主要抗日根据地,进行实地指导和培训。
这些举措,意味着黑龙沟的“火种”,即将撒向更广阔的土地。
**再者,是内部建设的反思与加强。**
周文博负责的政治工作和内部清查也在总结中占据了重要篇幅。保卫战暴露出的问题,不仅仅是军事和技术上的。面对敌人“镜花”行动的策反和内部“信天翁”的潜伏,根据地在思想防线、保密制度、人员审查等方面,还存在不少漏洞。
周文博主持编写了《巩固根据地内部安全工作经验与教训》,强调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强化保密意识、完善干部审查机制的重要性。同时,他也提出要更加关心技术人员和骨干分子的思想动态与生活待遇,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抵抗力。
林枫特别补充了一点:“我们不仅要防谍,更要主动出击。利用这次总结,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我们的情报和反谍网络,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铁血时代:我的1940请大家收藏:(m.20xs.org)铁血时代:我的1940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