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疆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疯狂扩张!东方的乐浪省(朝鲜半岛),数十万移民正在广袤的土地上建立新的家园,城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矿山和农田亟待开发。辽阔的辽东黑土地,需要深入经营,将其真正转化为帝国的北大仓。
浩瀚的南方洋面上,大明的钢铁舰队需要不断巡弋,震慑宵小,保护至关重要的海上生命线。而更远处,那个名为“日本”的群岛,一旦征伐成功,将其纳入版图,又将是一片需要投入海量心血去治理的全新领土!
与此同时,帝国内部更是热火朝天。工厂的烟囱如同森林般耸立,日夜不停地喷吐着象征财富的浓烟;新修的铁路如同钢铁巨龙,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将帝国的血脉连通;无数水利工程在山川间展开,驯服着曾经肆虐的江河。工商业呈现爆炸性增长,对精通实务、能驾驭这股磅礴力量的技术官僚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迫切程度。
一个空前严峻、甚至可称为帝国“阿喀琉斯之踵”的问题,赤裸裸地摆在了王朝统治者的面前:人才!尤其是合格的、能够深刻理解并忠诚执行新政理念的行政官员和技术官僚,出现了巨大的缺口!
尽管在神秘的“龙魂协议”系统那看不见的手的激励下,以及朝廷一系列政策引导下,民间涌现出无数令人惊叹的奇才。
有能工巧匠造出日织千尺布的飞梭织机,有精明商贾组建远航船队开辟新的贸易航线,更有被称为“格物士”的群体,日夜钻研数学、物理、化学等新学,不断推出震惊朝野的发明创造。
然而,治理一个如此庞大而复杂的帝国,光有这些技术天才和商业巨子还远远不够。它更需要一支庞大的、受过良好教育、能够将技术成就和经济成果转化为稳定有效的行政管理,并能坚定不移贯彻朝廷意志的官僚队伍。
他们需要懂得如何安抚新附之地的民心,如何调配资源建设新城,如何管理复杂的税务系统,如何确保政令在万里之外仍能畅通无阻。
因此,一场静悄悄但影响深远的革命,在帝国的选官制度——科举中发生了。
将科举由三年一试改为两年一次,并倾注巨资大力兴办各级官学、社学,其核心目的简单而直接:加速! 加速人才的选拔,加速人才的储备,以应对帝国急速扩张带来的巨大胃口。
而更为深刻的变化,则发生在科举考试的内容本身。这不再是仅仅考察对儒家经典的背诵和理解,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真实而复杂的世界。
在礼部贡院附近一家名为“状元楼”的客栈里,几位来自湖广、准备参加明年春闱的举子,正围坐在一桌,激烈地讨论着近年的科举趋势。桌上的《大明日报》正翻开到议论版,刊载着一篇关于“漕运改海运之利弊与钱粮安全”的深度分析。
一位年约三十,面容沉稳,被称为“刘兄”的举子,指着报纸,声音带着一丝兴奋和忧虑交织的复杂情绪:“诸位贤弟,你们发现没有?近几科的策论题目,是越来越‘刁钻’,也越来越‘接地气’了!去年湖广乡试的策论,直接问的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两湖稻米与经济作物之种植,并疏通江汉水运以利商贸’。这题目,光靠背诵朱子注疏,能写出什么花来?非得对农事、水利、商贸有实实在在的了解不可!”
他对面一位面容清瘦、眼神明亮的年轻举子深有同感地点头,接口道:“刘兄所言极是!如今的策论,早已不满足于空谈仁义道德。题目往往紧扣时政,涉及具体的农政如何增产、水利如何兴修、工矿如何管理、商贸如何征税、乃至海外地理与风情如何利用。若还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写出的文章必然空洞无物,难以切中要害,更别说提出让考官眼前一亮的切实方略了。朝廷这信号,再明显不过——”
他压低了声音,却字字清晰:“需要的是能牧守一方、兴利除弊的‘干才’、‘能吏’,而非只会空谈性理、拘泥古制的‘清流’、‘腐儒’!”
旁边一个略显富态、来自商贾之家的举子笑道:“李兄高见。说来也怪,家父原本送我读书,只求识得几个字,能打理家中生意账目便好。谁知如今这科举,竟也考起‘计然之术’(古代经济学)来了。上次院试,竟有一题问及‘如何平抑粮价,兼顾农末俱利’,我可是把家中米行运作的那点门道都写了进去,没想到竟得了考官赏识。这世道,真是变了!”
“读死书、死读书的时代,恐怕真要过去了!”刘姓举子感慨万千,饮了一口茶,继续道,“我有个同乡,去年中了三甲同进士出身,你们猜怎么着?没留在京师各部观政,也没放个知县,直接被吏部一纸调令,派去了乐浪省新设的慈城府做通判!那里百废待兴,虽说艰苦,远离中原繁华,但听他来信说,机会极多,只要肯实干,做出政绩,升迁极快。
据说,将来倭国平定,设省治理,更需要大量官员。那可是开疆拓土、名留青史的功业!比起在京师各部衙门里苦熬资历、论资排辈,岂不痛快得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明兴祖续命大明600年请大家收藏:(m.20xs.org)明兴祖续命大明600年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