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了,细雨再次悄无声息地飘落,打在组织培养实验室的玻璃窗上,汇成一道道蜿蜒的水痕。林栀没有离开,她和植物生理学家陈教授一起,观察着在无菌光照培养箱里茁壮成长的新一代幼苗。这些植株,是传统抗旱水稻品种与吴教授发现的野生小麦“深度节水”基因簇初步结合的产物,还处于严格的封闭测试阶段。
“第三组数据出来了,”陈教授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曲线,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在模拟中度干旱胁迫条件下,转基因株系的存活率比对照品种提高了287%,而且关键的是,籽粒的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含量没有显着下降,口感指标也在可接受范围内。这简直……有点不可思议。”
林栀凑近培养箱,看着那些绿意盎然的幼苗,它们看起来和普通水稻没什么两样,但内在却蕴藏着应对未来干旱的密码。“还得继续观察,尤其是大田试验,实验室里的数据再好,也得过了土地爷那一关。”她提醒道,语气谨慎,但眼底也有一丝光亮。
谷雨过后,难得迎来了一个晴朗无云的好天气。研究中心趁机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种子艺术展”。主展厅里,几位受邀的艺术家用成千上万颗不同形状、颜色、大小的种子,创作出令人惊叹的装置艺术。有用芝麻、小米、红豆、绿豆拼贴出的巨大“二十四节气”图;有用各种稻米种子(黑的、红的、紫的、白的)镶嵌出的世界地图,不同产区用不同颜色的米粒标注;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用透明树脂封存的、结构复杂的雕塑,里面镶嵌着数百种濒危作物的种子,题名为“时间的胶囊”,寓意着封存当下、寄望未来。
策展人是一位对农业遗产充满热情的艺术史学者,她向参观者娓娓道来:“这些种子,在艺术家眼里,不仅是生命的载体,更是文化的符号。这颗来自中国的黑米,可能关联着一段祭祀文化;那种来自中东的古老小麦,或许见证过新月沃地的文明兴衰。它们共同编织了一张人类与土地之间复杂而深厚的情感网络。”
展览期间,还专门为附近小学的孩子们组织了一场“我的第一粒种子”活动。孩子们每人领到一个小花盆和一包传统作物的种子(非转基因,易成活),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学习如何松土、播种、浇水。孩子们的小脸绷得紧紧的,动作笨拙却异常认真,仿佛手里捧着的不是种子,而是整个宇宙的希望。一位在旁边默默观察的教育学家金博士对林栀说:“你看他们那眼神,这种亲手培育生命的过程,比任何课本上的说教都更能让他们理解,食物从哪里来,生命为何值得敬畏。农业的未来,光有技术不行,还得有这份对土地的感情。”
新月之夜,天空如墨,只有几颗明亮的星星闪烁。研究团队在分析“和谐”星系持续传回的数据时,竟然有了一个意外且令人浮想联翩的发现。天体生物学家张教授几乎是冲进会议室的,手里拿着刚打印出来的光谱分析图。“你们看这里!‘和谐’星系那颗代号K2-18b的‘超级地球’行星,在其大气光谱中,我们反复检测到了一个非常微弱但持续存在的吸收峰!”他指着图表上一个不起眼的波动,“这个波长的特征……与我们地球上叶绿素a在某些特定光照条件下的反射光谱,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然,这远不能断定那就是植物,可能是某种未知的矿物效应,或者……或者真的是某种形式的光合作用生物圈存在的迹象!”
喜欢藏在心跳里的诗9请大家收藏:(m.20xs.org)藏在心跳里的诗9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