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视频连线的日本分中心植物学家佐藤教授补充了细节:“我们通过同步监测叶片气孔导度和光照强度发现,植物的气孔开闭节奏与光照强度的变化呈现出惊人的同步性,这种精密的生物钟与环境因子的耦合调控机制,简直像一套经过亿万年的优化算法,高效得令人叹为观止。相比之下,我们人类最精密的自动化系统也显得有些笨拙。”
正午时分,阳光近乎直射,实验温室的智能遮阳系统缓缓展开,过滤掉部分强光。就在这个温室里,一项看似“违背自然”的实验正在取得突破。作物科学家王教授,一位总是挽着袖子、手上常沾着泥土的实干派,兴奋地指着几盆已经抽穗的水稻:“看!成功了!通过精确调控不同生长阶段的光照周期(特别是红蓝光比例)和特定波长的远红光刺激,我们成功诱导这批短日照水稻在原本应该是营养生长期的时候提前抽穗了。这不只是玩玩‘植物灯光秀’,这意味着我们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欺骗’作物,打破传统季节的限制。”他擦了把汗,眼睛里闪着光,“想想看,这对于应对因为气候变化导致的生长季紊乱、或者在不适合的季节于室内农业工厂里稳定生产粮食,意义太大了!我们可以不再完全‘看天吃饭’。”
这个消息不胫而走,立刻吸引了好几家专注于垂直农业和受控环境农业的科技创新公司的浓厚兴趣。他们的合作请求雪片般飞来,都希望能尽快将这项光周期调控技术进行商业化应用测试,毕竟,谁先掌握“让作物随时开花”的技术,谁就在未来农业的赛道上占据了先机。
立夏的午后,阳光正好,研究中心在主厅举办了一场名为“植物智慧”的互动展览,对外开放,吸引了不少市民和学生。最受欢迎的展品是一个能实时显示植物微弱电信号变化的交互装置。参观者只要轻轻触摸一株连接着传感器的含羞草,旁边的大屏幕就会以绚丽的彩色波形图显示出这株植物是如何“感知”到触碰,并将“信号”传导开来的。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
“这些看起来安安静静的生命,”林栀对一群围着展品、叽叽喳喳的中学生解释道,“其实一点儿也不‘安静’。它们无时无刻不在用我们肉眼看不见、人耳听不到的方式,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着极其复杂的‘对话’——感知光的方向和强弱,探测水分和养分的分布,甚至能‘嗅’到邻近植物或害虫释放的化学信号,然后调整自己的生长策略。它们才是真正的环境感知和响应大师。”
展览还特意辟出一个区域,展示了几位年轻研究助理天马行空的创新项目:有利用植物根系网络感知土壤污染物并发出预警的“植物哨兵”系统原型;有模仿热带雨林多层次结构、以优化光照和通风的超高层建筑概念设计图;还有受荷叶超疏水结构和植物蒸腾作用启发设计的、能从空气中收集水分的装置模型……虽然很多还只是概念阶段,但充满了奇思妙想。
负责生物仿生学研究的李教授感慨道:“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制,是经过数十亿年自然选择锤炼出的最优解或近似最优解。向植物学习,借鉴它们的‘智慧’,可能会是我们解决未来面临的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挑战的一把金钥匙。”
傍晚时分,夕阳将天边的云彩染成绚烂的锦缎。研究团队在星图花园一个用透明材料封闭起来的“特别试验区”里,取得了阶段性的突破。环境工程师金博士带着他的团队,通过集成调控光照(光质、光周期、强度)、温度(昼夜温差)、湿度、甚至二氧化碳浓度和气流,成功创造出了一个近乎“奢侈”的超级优化生长环境。
“在这个我们戏称为‘植物天堂’的环境里,”金博士拿着初步数据报告,语气中带着克制不住的喜悦,“初步监测显示,选定几种模式植物的净光合作用效率比室外自然条件下平均提升了约50%,水分利用效率(即消耗单位水量产生的干物质)提高了40%。而且,关键的是,通过监测植物的胁迫指标(如脯氨酸含量、抗氧化酶活性等),没有发现明显的生理胁迫迹象。它们长得又快又好,看起来还挺‘舒服’。”
不过,团队成员们都清楚,这种“拔苗助长”式的人为优化环境,成本高昂且目前尺度有限。它更多的价值在于作为极端条件下的对照实验,帮助理解植物生长的生理极限和调控节点。任何试图大规模应用的技术,都必须经过严格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可行性评估,决不能冒进。
新月之夜,实验室区依然灯火通明。林栀和天然产物化学家陈教授一起,在分析那些在“加速生长”环境下收获的植物样本的代谢组学数据。质谱仪产生的海量数据经过复杂算法分析后,呈现出令人惊讶的结果:在生长加速的植株中,除了初级代谢产物旺盛外,许多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如某些生物碱、类黄酮、萜类化合物)的合成量也显着增加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藏在心跳里的诗9请大家收藏:(m.20xs.org)藏在心跳里的诗9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