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亮了。
陈渊盯着那行小字,手指没动,但呼吸重了一瞬。张宇站在他身后半步,眼睛紧盯着读取器的进度条,嘴里念叨:“别卡,别断,再撑五分钟就行。”
“电源不稳。”陈渊低声说,“这玩意儿扛不住长时间读取。”
他说完就弯腰,从机甲右腿外侧拆下一块储能模块,外壳有点烫,但他没管,直接接到读取器的备用接口上。嗡的一声,屏幕闪烁了一下,数据流重新跑了起来。
“你又拿机甲零件供电?”张宇皱眉,“回头怎么开机?”
“不开机也得先把东西看完。”陈渊翻开随身带的机械笔记,纸页边缘已经卷了边,上面全是之前记的电路图和参数,“他们追这么狠,说明这里面有能打疼他们的东西。”
张宇没再劝,蹲下来帮他固定线路。两人配合久了,动作都不用多说。一个扶着读取器底座,一个接线,三分钟内搭好了临时供电回路。
数据开始稳定输出。
文件结构比预想的复杂,不是完整程序包,更像是一堆被打散的技术片段。有代码段、设计草图、测试日志,甚至还有几段语音转文字的记录。
“这不是普通升级包。”张宇滑动屏幕,“像是某个核心项目的外泄资料,被人切成碎片藏起来了。”
“越碎越好。”陈渊一边抄录关键参数,一边说,“真要是个完整的系统,反而可能是陷阱。这种残片,拼出来才有价值。”
他翻到一段关于能量分流的描述,停了下来。眼睛在屏幕上扫了几遍,又低头写进本子。
“这个技术……能解决我们之前模块同步的问题。”他说,“原来的虹吸转化模块输出太猛,机体承受不了,就是因为没有动态调节机制。”
“现在有了?”张宇凑过来看。
“有框架。”陈渊指着笔记上画的简图,“它能根据战斗状态自动分配电力,攻击时集中供能,防御时回收余热,连散热都能省一半。”
张宇吹了声口哨:“这不是升级,是换脑子。”
接下来两小时,他们一条条筛资料。累了就靠墙坐会儿,渴了喝一口保温壶里的凉水。谁也没提休息的事。
第三块关键技术浮出水面——神经反馈延迟补偿。
“我操。”张宇看到算法说明时差点跳起来,“这玩意儿能压到0.1秒以内?咱们上次测的是0.8,差了八倍!”
“关键是这个补偿模型。”陈渊指着其中一段代码,“它不是靠硬件提速,而是预判操作意图。你在想‘抬手’的时候,它已经在调动力量了。”
“相当于脑子还没下令,身体已经动了?”
“差不多。”陈渊点头,“就像你骑惯了自行车,不用想怎么保持平衡,身体自己就会调。”
张宇咧嘴笑了:“那咱以后打人,对面还在瞄准,咱们已经打完了?”
“前提是系统能读懂你。”陈渊合上笔记,“还得做适配训练。”
最后一个重点是多目标锁定预判算法。这东西原本用于集群作战指挥,能同时追踪几十个单位的移动轨迹,并预测下一步动作。
“我们可以反向用。”陈渊说,“不是用来指挥自己人,而是看穿敌人怎么调度。”
“你是说……”张宇反应过来,“他们一动,我们就知道下一秒要往哪走?”
“对。”陈渊手指敲着桌面,“他们靠信号指挥,每道命令都有延迟。只要抓准这个空档,就能打出时间差。”
两人沉默了几秒。
张宇忽然抬头:“光有技术不够。他们人多,装备好,就算我们知道他们会怎么动,正面刚也干不过。”
“那就别正面刚。”陈渊靠在椅背上,闭眼想了想,“用假动作逼他们乱调兵。他们一动,系统就有数据可算。等他们反应过来,我们已经打完收工了。”
“蜂群战术?”张宇眼睛亮了,“拿几个改装机甲当诱饵,到处晃,搞得他们顾头不顾尾?”
“不止晃。”陈渊睁开眼,“还要让他们不敢站稳。我记得前面塌的那段通道,支撑梁是老型号钢材,共振频率记得吧?”
“17.3赫兹。”张宇脱口而出,“你又要震楼?”
“震一次不够。”陈渊说,“要是能在不同位置连续制造震动,逼他们不断转移阵地,系统负担会越来越大。等他们调度混乱,就是主力出手的时候。”
“立体打法。”张宇在空中画了个圈,“天上假目标扰,地面震动搅,最后我们从地下冒出来收割?”
“就这么干。”陈渊拿起笔,在本子上画出战术流程图,“先让诱饵机甲分批出动,拉大活动范围。等敌方开始调动,立刻启动预判系统捕捉规律。一旦发现指挥节点暴露,震波模块精准打击支撑点,制造二次塌方。最后由主战机甲突入,直切中枢。”
张宇听完,半天没说话,最后憋出一句:“你这哪是打仗,是设局钓鱼。”
“战场上没人规定必须堂堂正正。”陈渊把图纸推过去,“我们现在缺的不是想法,是零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星际废土:我的机甲能无限进化请大家收藏:(m.20xs.org)星际废土:我的机甲能无限进化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