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期间,一小股日军被抵抗军民反杀,这个临危不惧、杀敌致果的传奇往事,发生在南京的中华门西,花露岗下。
其时,一群护学向学的师生,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凭借过人胆识与天赋异能,神不知鬼不觉地完成了御寇、反杀、隐遁的全过程。
之后四十年,其中的十二名学童,留学海外,又陆续归来。他们学成报国,抱负尽展,会同前辈、学长和子弟,有幸参与了高考制度的恢复。
在此期间,中华门西的曲街斜巷里,曾两次出现气壮山河的《风云人物排行榜》。
榜分正副,出自民间,既无官方认定,亦无上榜名利。这些榜上人物,身负异能却不仗势欺人,坐拥巨资而又生活简朴,手握重权从不以权谋私,不计名利但是声名远扬。
他们或为名门子弟,行走于庙堂之上;或是贩夫走卒,漂泊于山野之间。只因机缘巧合,走到了一起。
他们怀揣赤子之心,用风格迥异的教育理念,殊途同归的教学实践,先后培养出众多博士、硕士和学士,以及不计其数的中小学毕业生,一时之间,在华夏大地传为美谈。
他们的传奇事迹,如同金子一般,至今仍熠熠生辉,而这一切的一切,都要从一对姐弟的应聘说起……
1932年秋,已是霜降节气。南京城南的朱雀大街重新修建以后,改名为中华路。它是贯通城市南北的交通干道,北起白下路路口的内桥,南至中华门前的镇淮桥。
这时,道路刚刚建成不久,又是首都的商业要道,道路两侧聚集了南京乃至全国的一些老字号。里面展示着市面上最全、最新潮的物品,装饰一新的店铺,加上鳞次栉比的银行、衙署的门头,林林总总撑起了一条光鲜亮丽的街景,向路人述说着南京的繁华。
下午两三点钟,正是开门营业的黄金时间。逛街、办事的人,加上慕名前来赶潮流的市民和游客,把整个大街挤得满满当当。马车、人力车、轿子、行人各行其道,倒也忙中有序。偶尔,有一两辆汽车通过,喇叭声声,引得路人纷纷侧目避让。
人流之中,只见一辆崭新的人力车,敞着篷盖,一路从内桥向南急行,中途一次也没有停留。车上坐着一男一女两个年轻人,面对着周围的热闹景象,却视而不见,正自顾自地聊得正欢。
穿着一身白衣黑裙的少女问:“双显,姐最后一次问你,你真的想清楚了,决定和姐一起教书?”
那少年撩了撩淡青色的长衫,看着白衣少女,用力地点了一下头,说道:“决定了,我们冷家人,说一句算一句,岂有反悔之理?父亲那儿,我自有主张,心裁姐不必为我担心了。”
白衣少女伸出手来,捏着弟弟的脸蛋说:“有了你这个‘小博士’加入,姐自然是高兴的。只是父亲培养你到清华大学、我到金陵女大读书,是想让我们学成以后,能接他的班,继续做大做强家族产业的。我们现在选择了不回苏州,留在南京教书,父亲一定会非常失望。不过,姐也选择了教书,就没有资格要求你了。相信,我们这样做,是对自己的前程负责,至少,也没有想去隐瞒父亲,相信时间一长,他也会理解我们的,一起努力吧!”
青衣少年高兴起来,也捏住了姐姐的脸,正了正色,一字一顿地叫起来:“冷、心、裁,加油!”
冷心裁被弟弟的举动感染了,也正起脸,憋出粗声来说:“冷、双、显,加油!”
两人对视了一番,放声大笑起来。笑罢,冷心裁从怀里拿出一张报纸,交到冷双显手里说:“这便是登有招聘启事的报纸,现在你看吧。”
冷双显打开报纸,轻声读了起来:“温某不才,于城南觅得宅地十亩、陋室几间,欲办一所现代化的私立小学,劝学子弟,兼济四邻。诚聘志同道合的学界贤才若干名。垂询教学计划者,必复!”
冷心裁问:“怎么样,有应聘的冲动吗?”冷双显若有所思,边想边说:“言简意赅,‘现代化的’和‘兼济四邻’这八个字,充分说明了温家宽广的办学眼界和胸怀。不过,听其言,还要观其行。必须要面见校长,仔细了解,方可做出我们的决定。”
冷心裁接口说:“是这个道理。前一段时间,我一直希望你子承父业,不要来应聘。现在看来,你能说出这一番话,说明从教的决心不小,我也就不拦着你了,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个机会吧!”
冷双显问道:“你上次来,第一感觉如何?”冷心裁说:“回家之前,我来送教学计划书的时候,本想着试试看,碰碰运气。没想到,见了这里的人文环境和风土人情,见识了温家的办学规划,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感觉到,这个环境、温家的办学理念,正是很久以来,多次出现在我梦中的场景!当场,我已经有了希望被选聘上的冲动,只不过,投递计划书的人很多,温家也要综合评定几天,才能做出决定。所以,在别人面前,我才没有把自己的心思流露出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门西双榜请大家收藏:(m.20xs.org)门西双榜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