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正要细问,刘斛梗又说道:“李站长也来了,他要当面给你赔礼道歉。“温故一愣,忙说道:“哦,快请!“
出了书房,果然见到了李嘉烨。他穿了一身格子纹的紫色丝绸长衫,外套一件夹棉的天青色丝面马褂,正背着手站在堂屋里。温故立即上前见礼,请他到会客厅叙话。
聊了几句就知道,李嘉烨今天过来有两个目的:一是从明天凌晨开始,客运火车被军方征用三天,按规定火车站不能有闲杂人等出入,不过他可以安排人搭乘封闭货车到北平;二是想让他十岁的儿子来花露南岗小学免费上学。
温故心想:“这个李嘉烨真够滑头,借着饥荒涨粮价,两张车票就要换一张学生证,算盘打得噼啪响啊!不过这几年我们温家的事情多,加上这次办学,出门的事愈加频繁,找他帮忙的时候也不会少。”想到这儿,便顺嘴答应了下来。
李嘉烨得到温故的承诺,笑着说道:“军方征用车皮的当口,到处是岗哨,要是被查到了,最轻的,我的乌纱帽就保不住了,我这可是提着脑袋替你办事啊!所以,这件事你一定要给我保密好。再就是明天早上六点四十,让你的两个人准时到货场来,千万别迟到了!“
温故一一应下,又叫来刘斛梗向李嘉烨请教了一些细节,然后送他走了。
送走李嘉烨,温故回到书房,让温可可、刘斛梗安排好出门的事,强调了明天到达浦口火车站货场的时间。
接着,他赶紧与温习、冷家姐弟研究规划书,忙到中间,只草草地吃了一碗面条,直到夜里一点多钟,四人总算商议完成。大家抓紧时间睡了两三个小时,就被温可可叫醒。
用过早餐,温故把给父亲的信和规划书一起包在一只牛皮袋里,封好口交给冷双显。冷双显接来贴身放好。
冷心裁递给冷双显一把小口琴,抱了抱他说道:“路上小心!“冷双显点头说:“放心!我在你的宿舍里放了一套《十万个为什么》,还有一箱头花、玻璃球和纸笔给孩子们作奖品用,希望你喜欢。“冷心裁笑着点头。
接着,冷双显、刘斛梗与众人一一道别后,翻身上了马车,温可可一声吆喝,驱动马车向北出发。
马车一路颠簸,花了一个多小时时间,凌晨六点就来到了中山码头。见李嘉烨安排的接应人还没到,温可可和冷双显聊起了中山码头的来历。
1925年,孙中山先生在北平逝世。根据他生前葬于南京的遗愿,国民政府决定迎接先生灵柩回南京,在下关江边建设码头。1928年8月8日,码头竣工,被定名为“津浦铁路首都码头“。1929年5月28日,孙中山灵柩由北京迁葬至南京紫金山中山陵。由于码头为灵柩在长江南岸停靠的第一站,因此定名为“中山码头“。不过现在,每天早上六点到晚上七点半,码头只对官方船只开放,所以没有熟人带着是进不了码头的。
不一会儿,李嘉烨的接应人到了。温可可和刘斛梗一起把两人的行李从马车上卸下来运上了渡轮,等安顿好了一切,温可可这才下了渡轮赶着马车回去。
渡轮上,刘斛梗把行李安顿在角落,守在那儿就不动了。冷双显走到渡轮的右侧去看风景。
深秋的扬子江岸边,树叶青黄,晨鸟欢鸣,屋舍参差,朝阳炫目,习习的微风拂面而过,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这一切让冷双显感到无比舒适。
耳听得一声长长的汽笛声,渡轮启动向着对岸进发。冷双显心想:江景虽美却不易往来,要是哪一天,能在这长江上面架起一座桥梁,大家可以坐在火车上欣赏着美景呼啸而过,这样既能一饱眼福,又免了坐渡轮的一番折腾,那该多好啊!
看了一会儿,他走向渡轮的尾部,想从江面上回看一下中山码头,迎面看见日本人小林正在那儿拍照,但没见到田中鹤。
小林在愚园小铺见过冷双显,见了他,略一点头,没有说话,继续去拍照。
只见小林不紧不慢,边走边拍,对着中山码头左一张右一张,怎么也拍不够。中途,他换了一次胶卷,在船尾拍完,又去了船头,对着渐行渐近的浦口码头,大拍特拍起来。
冷双显记得温习说过:那天他们在书房里接待俞雅琴老师,温可可来报,小林和田中鹤前来应聘,温故让温习继续陪着俞雅琴。过了一会儿,温习听到书房外传来一阵喧闹声,他忙往外看去,只见这个小林嘴里骂骂咧咧,和田中鹤一阵风似地走了。接着温故就进了书房说和他们话不投机,已经端茶送客了。
冷双显心想:“这些日本人鬼鬼祟祟的,一会儿吴家账房,一会儿中山码头,一会儿又要去浦口码头,还撺掇宋佳妮、吴九光来看擂台赛,不知道他们要干什么?不管怎样,以后再遇到他们一定要多加小心了!”
渡轮用了十五分钟就开到了对岸的浦口码头。冷双显发现李嘉烨的接应人在帮小林取行李,他竟然也是来接应小林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门西双榜请大家收藏:(m.20xs.org)门西双榜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