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八点,火车终于到达了安阳市。
艾叶在火车站附近,找了一家旅社,安排大家住下。
郭以群见众人坐了一天的车,已经困顿,大都不想再动。
就去旅社边的小吃店,买了烩面回来,让众人分着吃了早点休息。
第二天的早餐,众人吃的扁粉菜和油饼。
饱餐之后,乘车赶往林县。
一开始,众人看着路边光秃秃的山坡,和干旱的河滩,还觉得有点新奇,没过一会儿,就感到枯燥无味了。
只有郭以群,知道很快就见到妈妈,心情大好。
他看着蒙不迟,问道:“哥哥教你唱一首民谣,好不好?”
蒙不迟正觉得无聊,马上点了头。
郭以群见了,随口唱了起来:
“咱林县,真苦寒,
光秃山坡旱河滩;
雨大冲得粮不收,
雨少旱得籽不见;
一年四季忙到头,
吃了上碗没下碗。”
蒙不迟听了,笑道:“怎么又是雨大,又是雨少的?”
郭以群想想也是,笑道:“林县在太行山的东侧,是一个倾斜的盆地。
地表大多是岩石,导致这个地方藏不住水。
从古代起,就经常闹水灾和旱灾。
住在这里的老百姓,日子过得苦,才创作了这首民谣。”
秦关意边想边问:“日子过得那么苦,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
郭以群听了,叹道:“故土难离吧!
大家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不愿意就这么搬走了。
尽管度日如年,总想着,能挨一天是一天!”
接着,他把自己的公公婆婆,因灾荒背井离乡,在南京白手起家,创下一片家业,后因被骗破产,激愤不过,相继离世的事情,对大家说了一遍。
最后,他又叹道:“公公婆婆去世后,我妈妈带着他们的骨灰,回到了老家,一直待到了现在。”
看了一眼艾青青,他继续说:“在林县,因为缺水,很多山区的大小伙子,都娶不上媳妇。
因为缺水,山村的闺女都嫁到了山下。
山下的闺女,宁死也不愿嫁到山上。
有很多不憨不傻、长得精神的大小伙子,就因为生在严重缺水的山区,找不到媳妇,被迫打了一辈子的光棍。”
看了看梁九斤,他又说:“大家都知道,我和九斤一样,都有一把力气。
你们不知道的是,九斤是天生神力,我却是后天锻炼出来的。
我从八岁开始,每天都要走二十里的山路,给家里担水。
慢慢地,担的水桶,从小桶担成了大桶,从两个大桶,变成了两大两小四个桶。
日积月累,才有了这把笨力气。
在我们小店村,像我这样有力气的人,还有很多。
人口多的家庭,用的水也多。
一般人家,都会养一匹骡子,赶着骡子去驮水。
赶骡子的人,回来的时候,自己还要再挑上一担水。
这里的人,都养成了惜水如命的习惯。
平时很少洗手、洗脸、洗衣服。
更不会用担来的水,来洗澡。
大多数人,只有在过年过节、走亲串友的时候,才舍得洗手、洗脸,换上一件干净的衣服。”
秦关意听了,咂舌不已。
蒙不迟眼睛盯着郭以群,听得一眨不眨。
郭以群看着他们,接着说:“为了得到上苍的恩赐,山区的老百姓,宁可自己省吃俭用、节衣缩食,也要捐款捐物修建龙王庙。
每遇天旱,必定去烧香叩头,焚香祷告,祈求天神龙王降雨,给百姓带来甘霖。
大家如此虔诚地求神祈雨,想水盼水,求神拜佛地过了几千年。
结果是,一代又一代,干旱缺水的威胁,仍然像一把刀子,始终架在大家的脖子上,没有丝毫改变。”
顿了顿,他继续说:“《林县志》上记载的两件事,让我记忆犹新。
第一件事,发生在民国初年的一个除夕夜。
如今的林州市任村镇桑耳庄,有一个村民,叫桑林茂。
他辛辛苦苦,到离村7华里外的黄崖泉去担水。
好不容易排队等了一天,直到傍晚时分,才担回了一担水。
他刚过门的媳妇,担心他出事,摸黑到村外去迎接,一不小心把水桶碰翻,一担水倾了个精光。
新媳妇羞愧难当,当即就回屋,悬梁自尽了。”
众人听了,唏嘘不已。
郭以群擦了一把眼泪,又说:“第二件事,发生在采桑镇狐王洞村。
村民王老二的媳妇,洗衣服时用水多了一点,婆婆说了几句。
她一气之下,竟然上吊自杀了。
后来,王老二含悲忍痛,将家搬到了有水的桃园村。
从此,狐王洞村就没有了王姓人家。”
秦关意听了,眼含热泪,问道:“就没有人,能帮助他们吗?”
郭以群听了,点头说:“的确有很多好心人捐款,但都是杯水车薪。
帮得了一家一户,一村一镇,帮不了全县,全地区。
不解决水源问题,就拔不掉穷根,再怎么帮也不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门西双榜请大家收藏:(m.20xs.org)门西双榜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