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不迟在电影放映室门外,找了一块空地,打了地铺,一边休息,一边等他。
第二天早上,接到宗且示,蒙不迟见他睡眼惺忪,问他看了几部电影。
宗且示听了,打着岔,反问道:“二师傅,今天早上吃什么?”
蒙不迟见一再追问,他死活不说,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早饭以后,客轮上的广播,发出了通知:“各位旅客,客轮前方就是武汉三镇了。
请在这儿下船的旅客,提前作好准备。
去汉口的旅客,在王家巷码头下船。
去汉阳的旅客,在汉阳东门码头下船。
去武昌的旅客,暂时不下船。
半小时以后,客轮将停靠在武昌的汉阳门码头。”
艾叶听了,让大家不要急着准备行李,等客轮到武昌之前,再动手整理也不迟。
梁有余渐行渐近的武汉长江大桥,急着说道:“不行不行!
我要在汉阳下船,今天,必须在长江大桥上面走一走。
要不然,不就白来武汉了。”
宗且示听了,也闹着,要和梁有余一起下船。
艾叶见了,劝道:“梁前辈,在汉阳东门码头下,要从码头走到大桥。
还要经过长江大桥,走到汉阳门码头。
这一路,有十公里的路程,你走不动的!”
梁有余听了,用手一指梁九斤,说道:“走不动,让他背!”
梁九斤听了,也想满足梁有余的愿望,让他开心一下。
于是,与艾叶商量后,对下船一事,作了重新的安排。
他们八个人,分成两路,分别在长江两岸下船。
第一路,让梁九斤拎着最重的两大袋香肠、香肚和板鸭,带着梁有余和宗且示,在汉阳东门码头下船。
第二路,由艾叶带着秦关意、蒙不迟、冯念初、宗且若四人,和剩余的行李,在汉阳门码头下船。
两路人员,约好在汉阳门码头集合,再一起去三好学校。
梁有余和宗且示听了,十分高兴。
宗且示耐着性子,好不容易等到客轮靠上了岸,就迫不及待地上了码头,往汉阳的桥头堡奔去。
梁有余见了,也要跟着他跑,被梁九斤一把拉住,说道:“老爸,我先背你上桥头堡。
你留着劲,在桥上边走边看。”
梁有余听了,笑嘻嘻地趴上了梁九斤的后背。
只见梁九斤拎着两个大包,背着梁有余,看着宗且示跑的方向,大步流星地跟在后面。
不一会儿,三人到了桥头堡下。
宗且示喘着粗气,弯着腰站在上桥步梯前,已经累得不想动。
梁有余见了,笑道:“且示快跑,加油!”
宗且示满头大汗,看着他说:“再加油,我就不行了!
这个天,也太热了吧!”
梁九斤调匀了呼吸,打开水壶,给两人喝了水。
接着,让宗且示拽住自己的胳膊,用力往上一带,把他拎了起来。
然后,三步并作两步,很快就走上了桥面。
上了桥,梁有余和宗且示,神气活现了起来。
梁有余从梁九斤背上,慢慢地滑下来,看着宗且示,笑着说:“下桥的时候,我们俩个换一下。
让九斤叔叔背你,我抱住他的胳膊下去。”
宗且示听了,摇头说道:“下桥的时候,我才不要九斤叔叔背呢!
自己跑下去,多好玩!”
梁有余听了,觉得他说的对,也笑道:“那我,也不要九斤叔叔背了。”
梁九斤听了,暗想:“到时候再说吧!
只怕你,还没走到那儿,就没劲儿了!”
接着,三人用了十几分钟时间,才晃晃悠悠地走到了大桥桥面的中间位置。
梁有余看着江面上来往穿梭的轮船,兴趣盎然。
他停下脚步,命令道:“九斤,你来背诵一下,毛主席的《水调歌头·游泳》!”
梁九斤在苏联留学一年多,见过不少大桥。
今天,看了武汉长江大桥,也觉得比起苏联的那些大桥,这座桥更加雄伟壮观。
此时此刻,他的心里,倍感自豪,激动地吟诵起来: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听梁九斤背诵完,梁有余兴致不减,说道:“中国古典诗词中,以游泳为题材和主题的佳作为数不多。
原因是,中国古代的文人,绝少有善于游泳者。
毛主席的《水调歌头·游泳》,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这首词,在中国的诗词史上,独领风骚。”
说到这儿,梁有余见宗且示听得认真,眼睛眨了眨,也把自己当成一个儿童,故意说道:“等我长大了,也要学习游泳,学习写游泳的诗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门西双榜请大家收藏:(m.20xs.org)门西双榜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