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不迟看着他,心想:“我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且示那点可怜的历史和地理知识,怎么能和我相比?!”
想到这儿,他睁开了眼睛,点了点头。
梁小硕见了,马上说道:“一比零,不迟叔叔领先。”
宗且示听了,既感到奇怪,又感到生气。
看着她,不满地问道:“还没开始比赛呢,怎么不迟叔叔,就已经领先了?”
梁小硕微微一笑,说道:“《庄子·秋水》的典故,应该算不迟叔叔说出来的。”
宗且示听了,大摇其头,大声叫道:“换裁判!”
宗且若、梁小博、梁小成听了,哪能答应,坚持让梁小硕做裁判。
宗且示见了,无奈地摇着头,笑道:“好吧!
就算我,让不迟叔叔一分。
哼,我照样能赢!”
然后,接着说道:“濠梁,就是濠水上的桥。
古代的濠水,就是现在的濠河。
它是淮河水系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殷涧镇凤阳山北麓。
于县域之内,自南向北而流。
流至临淮关镇,注入淮河。
干流全长,有56公里。”
梁小硕听了,伸出双手的食指,说道:“一比一。”
蒙不迟点头,又说:“凤阳与古代名士钟子期有关。
钟子期,是楚国着名的音乐家。
他与俞伯牙之间,有着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这一故事,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梁小博听了,边想边问:“钟子期和凤阳,有什么关系呢?”
蒙不迟看着他,摇头说道:“具体有什么关系,我就不知道了。
我没有看过相关书籍。”
宗且示听了,马上笑道:“钟子期的墓地,位于滁州市凤阳县门台镇小青郢村。
凤阳,是古代钟离国故地。
也是钟姓的发祥地。”
梁小硕见众人没有异议,马上说道:“你们两个人,一个知其然,一个知其所以然。
二比二。”
宗且示见自己,在蒙不迟说的典故基础上,顺水推舟说了一个。
同时,也得到了梁小硕的认可,便得意洋洋地笑了起来。
蒙不迟斜着眼,惊奇地看着他,问道:“可以啊!
就是不知道,你说得,到底是真是假?”
宗且示听了,笑道:“二师傅不信,你就去查!”
蒙不迟见他说得自信满满,点头说道:“就相信你一回!”
接着,又说:“明朝有三个都城:分别是南京、凤阳和北京。
朱元璋最初,将都城设在了南京。
后来又计划,将自己的老家安徽省凤阳县,设置为都城,名为中都。
到了明成祖朱棣的时候,才将都城迁到了北京。”
梁小硕点头,看了看两人,说道:“三比二。”
蒙不迟听了,见宗且示没有反对,继续说道:“朱元璋在南京定都,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
第一,南京地处江南,经济繁荣。
当时,全国还没有平定,在此地定都,可以发挥南京的经济优势,让明朝尽早从战争的泥潭中走出来。
毕竟,打仗比拼的是经济实力。
那个时候,国家的大部分财富,都出自江南地区。
第二,南京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战略要塞。
去看地图就能发现,南京靠近钟山,临近长江,背靠高山,面对天堑,进可攻退可守。
在元朝军队,还没有彻底被消灭的情况下,定都南京是首选。
第三,江南地区降水丰沛,土地肥沃,粮食产量很高。
在那里定都,可以利用运河,把粮草补给,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北方前线。”
梁小硕听了,看着宗且示,笑道:“四比二。
且示哥哥加油!”
宗且示见了,轻轻一笑,问道:“为什么,明朝的都城定在南京,而没有定在凤阳呢?”
蒙不迟听了摇头,宗且示又说:“这里面,有一个传说。
朱元璋有一个,叫李善长的大谋士。
有一天,他和朱元璋来到了凤阳,说起定都的事,两人有了分歧。
李善长说:‘既然,不能确定都城的位置,那就让天意来决定吧!’
于是,他建议道:‘请主公射一支箭,箭落到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建都,不知妥否?’
朱元璋一直想在凤阳定都,心想:‘一箭之地,能有多远?
射来射去,还不是在凤阳的地界?’
于是,他便采纳了李善长的建议。
结果,让朱元璋没想到的是,他射出去的箭,还未落地,就被一只雄鹰叼走了。”
看了看众人,宗且示继续说道:“朱元璋的那些将领,立即骑着马,跟着叼箭的雄鹰,追了过去。
谁知道,这鹰叼着箭,飞出了三十多里,在凤阳城外落了一下脚。
接着,并没有放下箭,继续向南飞去了。
最后,一直飞到了南京城,才放下了箭,飞得无影无踪了。
与此同时,一直跟着雄鹰,追击过来的军士见了,立即乘快马,跑回凤阳,禀报朱元璋。
朱元璋听了,虽然心里不愿意,也只能把都城定在南京了。”
梁小硕听得已经入神,听到这儿,叹道:“这只雄鹰,飞得可真远!”
宗且示抚着她,笑道:“这只鹰,就是明朝的定都神鹰!”
见梁小硕光顾着说话,没有报比分。
宗且示推了推她,问道:“几比几了?”
梁小硕听了,这才缓过神来,笑道:“四比三,不迟叔叔领先。”
宗且示点头,又问:“你想不想知道,神鹰第一次落脚的地方,和双显爷爷、指柔奶奶的干校,有什么关系?”
听了他的问话,不单是梁小硕,孩子们也都点着头。
蒙不迟听了,觉得奇怪,问道:“且示,你是怎么知道这些事的?”
宗且示见了,看着他和梁小硕,笑着问道:“我说出来,算不算四比四?”
喜欢门西双榜请大家收藏:(m.20xs.org)门西双榜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