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心头一震。这些话与血诏内容完全吻合。他继续追问:"那太皇太后呢?她可曾说过什么?"
索额图摇头:"太皇太后对此事讳莫如深。臣只记得,她晚年常在慈宁宫焚香诵经,似有无限心事。"
康熙沉默片刻:"你先退下吧。记住,今日之事不得外传。"
"臣明白。"索额图躬身退下。
待他离开,康熙再次取出那卷血诏。火漆印的痕迹在烛光下显得格外刺目。是谁撕走了另一半?又是谁在慈宁宫放火?这些问题像乱麻一样缠绕在他的心头。
窗外的火光渐渐暗淡,救火的喧嚣声也逐渐平息。康熙起身走到地图前,手指在京城各处点划。他必须找出真相,不仅为了赫舍里,更为了弄清自己的身世之谜。
夜色深沉,康熙却毫无睡意。他唤来梁九功:"去查查,最近谁去过慈宁宫,尤其是那些不该去的人。"
"嗻。"梁九功领命而去。
康熙重新坐回御案前,取过一本密折。这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每日都要详细记录朝中大小事务。但现在,他决定在密折中增加一项内容——关于血诏的调查进展。
烛光摇曳,康熙提笔写下:“康熙二十二年春,发现先帝血诏。朕非先帝亲生,赫舍里之死另有隐情。慈宁宫大火,恐非偶然。当彻查此事,以明真相。”
写到这里,他停下笔,目光落在血诏背面的火漆印上。那个印记让他想起一件事——太皇太后临终前,曾交给自己一个小锦盒,说是先帝遗物。当时他并未在意,如今想来,或许那就是缺失的另一半。
康熙立即命人去取那个锦盒。等待的间隙,他的思绪又回到赫舍里身上。那个温柔贤淑的女子,竟因知晓这个秘密而丧命。想到这里,他的拳头不由自主地攥紧。
锦盒很快取来了。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封密信和一块玉佩。密信上只有短短几句话:"玄烨乃天命之子,长生药引关乎国运。此事万不可泄露,否则祸及子孙。"
玉佩上刻着一个古怪的符文,似曾相识。康熙仔细回忆,终于想起在哪见过——那是赫舍里皇后生前常戴的玉佩,只是样式略有不同。
这一发现让康熙更加确信,赫舍里之死与长生药引的秘密息息相关。他让人将玉佩拓印下来,准备明日召集几位心腹大臣商议。
就在这时,梁九功匆匆来报:"皇上,查到一些线索。慈宁宫大火前,有人看见三阿哥胤祉的贴身太监在附近徘徊。"
康熙眼神一凛。胤祉向来与太子胤礽不和,难道他也牵涉其中?但眼下还不能妄下定论。
"继续查,务必小心谨慎。"康熙吩咐道,"另外,派人暗中保护其他皇子的安全。"
"嗻。"
送走梁九功,康熙重新审视眼前的物证。血诏、密信、玉佩,还有赫舍里留下的帕子,这些线索交织成一张巨大的网,而他必须找到突破口。
天色渐亮,康熙一夜未眠。他意识到,这个秘密不仅关乎自己的身世,更可能影响整个大清的未来。父皇在血诏中提到“长生药引事关重大”,究竟是什么意思?
想到这里,康熙决定先从太医院入手调查。赫舍里中毒当晚,太医说是误食有毒药材,但他始终觉得事有蹊跷。
他唤来梁九功:"去传太医院院判李德全即刻入宫。"
等待的空档,康熙翻阅起这些年积攒的密折。果然,在赫舍里去世前后,有多起蹊跷事件:几位老臣相继病故,一批宫女太监莫名失踪,甚至有几名御前侍卫突然调离。
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现在看来都有可能是为了掩盖某个惊天秘密。
李德全很快就到了。他战战兢兢地跪在殿中,额头冒汗。
"平身吧。"康熙语气平静,"朕问你,赫舍里皇后中毒那晚,你可还记得具体情况?"
李德全擦了擦汗:"回皇上,那晚皇后突发剧痛,臣等查验后认定是误食有毒药材所致..."
"住口。"康熙突然打断他,"朕问的是实情,不是你们当时的说辞。"
李德全浑身一震,扑通跪地:"皇上恕罪!实情是...那晚臣奉命去诊治时,皇后已经昏迷。臣发现她脉象奇特,似是中了一种罕见奇毒。但...但当时遏必隆大人在场,命臣不得声张..."
康熙眯起眼睛:"继续说。"
"臣后来查阅典籍,发现那种毒与传说中的'鹤顶红'极为相似,但毒性更为特殊。最奇怪的是,皇后体内还残留着另一种药物成分,似是解毒用的..."
康熙心中一动:"什么药物?"
"是一种叫'玉露散'的古方,据说能解百毒。但...这种药方早已失传多年。"李德全说到这里,声音越来越小。
康熙陷入沉思。玉露散,这个名字他似乎在哪里听过。他挥挥手:"你先退下,此事不得对外透露半句。"
"嗻。"李德全如蒙大赦,连忙退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清朝小说集请大家收藏:(m.20xs.org)清朝小说集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