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尝试着上传了一张今天下午在“甜憩”抓拍的照片——照片里,小宝举着一块歪歪扭扭的饼干,对她露出缺了门牙的、毫无阴霾的笑容。在文字区,她斟酌着写道:“今天听到了一些带有恶意的议论,心里像蒙了一层薄薄的灰。但看到小宝纯粹的笑容,和苏雨姐悄悄塞给我的、写着‘别理他们,你最棒’的纸条,感觉那层灰被轻轻擦掉了。” 然后,她怀着期待,勾选了“自动分析”。
系统界面短暂地显示“分析中…”,几秒后,上方区域缓缓生成了一条平滑的、波浪形的情绪曲线。曲线的起始点有一个明显但不深的下探(精准对应了“心里蒙灰”的初始不快),随后快速上扬,越过基准线,达到一个显着且平稳的峰值(对应了被小宝和苏雨治愈的温暖时刻)。曲线旁边,自动生成了几个精准的关键词:【负面社交反馈】【正向情感支持】【情绪韧性】。
封瑶怔怔地看着这条简单的曲线和那几个关键词,心中涌动着奇异的暖流。徐卓远设计的这个程序,远非冰冷的数据分析工具。它用一种极其直观、近乎艺术化的方式,将她那一刻复杂微妙的情绪波动具象化,并且精准地捕捉到了影响她情绪的核心要素——不是那些恶意议论本身,而是她从中汲取到的支持与恢复力。这像是一个无声而有力的肯定,来自徐卓远逻辑世界的独特共情:你的感受是真实、可被测量且具有积极趋向的。
这比她单纯在日记本上写“今天有点不开心,但后来好了”要有力得多。这是一种基于理解和技术的温柔回响。
她正沉浸在这种新奇而慰藉的体验中,放在桌旁的手机屏幕亮起,是徐卓远发来的信息,一如既往的言简意赅:
【协议测试请求。遇到一个非技术性问题。】
封瑶的心跳蓦地漏了一拍。她没想到,“树洞协议”会这么快就被触发,而且是以如此正式的“请求”方式。她立刻放下鼠标,拿起手机回复:
【请讲。】她努力让自己的回复显得平静而可靠。
徐卓远的消息隔了大约一分钟才发过来,似乎是在严谨地组织语言,力求准确:
【项目组新增成员林骁。导师强力推荐,技术背景与算法能力评估为A级,逻辑清晰。但存在沟通障碍:他在技术讨论中,频繁使用‘我觉得’、‘可能吧’、‘大概是这样’等模糊性限定词汇,缺乏直接数据或代码引用支撑论点。此行为降低了团队沟通效率均值约15%,且可能引入潜在的逻辑谬误风险。我已尝试进行引导,建议其使用更精确的表述方式,但效果持续性不佳。根据协议,现询问基于直觉和共情维度的解决方案建议。】
封瑶看着这条充满了“评估”、“均值”、“风险”等词汇的信息,几乎能瞬间在脑海中构建出徐卓远面对林骁时,那副严谨逻辑被模糊表达所困,微微蹙眉,试图理解这种“非最优解”行为模式的模样。她忍不住弯起嘴角,心底泛起一丝混合着好笑与怜惜的柔软情绪。
这确实是一个典型的、徐卓远式的“非技术性问题”——将人际沟通难题,抽象成了一个需要优化算法的系统bug。她认真思考了一下,手指在屏幕上飞快地敲击:
【首先,尝试建立信任基础。可以在私下或团队场合,先肯定他的能力(例如,‘导师推荐和你的技术评估都很优秀,我们很需要你的能力’)。让他感受到被认可,而非被指责。】
【其次,理解行为背后的可能原因。他的表达习惯可能源于性格(例如,天性谨慎、不喜绝对化)、过往团队文化(例如,习惯性谦虚避免锋芒毕露),或对不确定性的本能规避。理解而非批判,是沟通的前提。】
【然后,尝试‘结构化提问’进行引导。当他说‘我觉得这样可能更好’时,不要直接否定‘不精确’,而是具体追问:‘这个方案具体在哪个参数/环节上体现了优势?其背后的理论或实验依据是什么?是否有类似的成功案例或数据可以支撑这个方向?’ 引导他补充论据,将模糊感觉转化为可讨论的实质内容。】
【最后,可以考虑在团队内部建立一个轻量级的沟通规则,例如,提出关键建议时,需要附上不超过三点的简要理由。这样既规范了沟通,提升了效率,也给了他一个明确的框架去调整表达方式,照顾了他的接受度。】
她发送过去后,担心过于理论化,又补充了一条:
【直接指出‘你的表达不精确’容易触发对方的防御心理,尤其是在他本身能力不弱的情况下。用提问的方式引导,让他自己意识到完善表达的必要性,并参与到解决方案中,效果可能会更持久。这种方式,有点像古代的‘苏格拉底式提问法’,通过问答揭示认知的盲点。】
这一次,徐卓远回复得很快:
【收到。解决方案已记录并建立分析模型。‘苏格拉底式提问法’,逻辑链条清晰,值得尝试。信任建立→原因分析→结构化引导→规则辅助。方案可行性评估:高。谢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