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卓远同学,你好。”陈墨的声音平和,带着社会学研究者特有的、不带压迫感的认真,“我是社会学系的陈墨。刚才你的演讲,尤其是关于‘噪声’可能蕴含价值的补充观点,很受启发。”
徐卓远停下脚步,目光落在陈墨身上,快速扫描分析:【陈墨,社会学系,大四。学术能力评估:A(专业排名前3%)。社交背景:简单,专注于学术研究,观察力敏锐。历史交互:无。当前接触意图分析:学术交流可能性78.5%,社会观察/数据采集可能性21.5%。】“你好,陈墨同学。”他微微颔首,等待对方进入正题,姿态是典型的效率优先。
“从社会学角度看,人类社会本身就是一个超复杂的、充满不确定性的动态系统。我们研究规范、结构、制度,但也必须关注偏差、越轨、意外以及你所说的‘噪声’。”陈墨不急不缓地说着,目光平静地观察着徐卓远的反应,如同在审视一个珍贵的社会样本,“我很好奇,在你的模型视野里,像是一个人的成长轨迹,尤其是那些看似偏离了社会预期或纯粹‘最优路径’的选择,是否也存在类似的、未被现有社会度量标准量化的潜在价值?比如,你的朋友封瑶同学,”她刻意放缓了语速,清晰地说出这个名字,并用了“朋友”这个模糊而富含情感的界定,“她这次选择加入王教授那个偏向基础理论、短期内难出成果的课题组,或许并非你模型基于世俗‘成功’指标计算出的‘最优解’?但这个看似‘非理性’的选择本身,是否可能恰恰激发了她内在的、模型尚未定义的某种更大潜能?”
她精准地将“封瑶”、“非最优解”与“潜在价值”关联起来,试图直接触碰徐卓远那个特殊的“封瑶相关子程序”。
徐卓远的瞳孔几不可察地微缩了一下。系统日志瞬间刷屏:【外部输入关联主体‘封瑶’。输入源意图分析复杂度提升。关联‘最优解’概念。触发深层逻辑校验……‘朋友’定义模糊,情感参数加载尝试……加载失败,启用备用逻辑链。】他的声音依旧稳定,但语速似乎有微不可查的、为了确保绝对精准而进行的调整:“任何决策的价值评估都高度依赖于预设的目标函数与观测的时间尺度。短期内的局部非最优,可能导向长期的全局最优或帕累托改进。对主体封瑶而言,加入王教授课题组,基于其长期学术潜力开发、知识体系构建深度以及自信心建设等核心目标函数进行模拟,该决策属于预期范围内的强正向刺激,符合其个性化发展路径。”
他给出了一个无懈可击的技术性回答,完美地将“朋友”的情感定义转换为了“主体”的分析术语,并将“非理性选择”纳入了更长期的理性计算框架内,规避了直接的情感价值讨论。
陈墨没有失望,反而唇角微不可察地扬起一丝了然的弧度。这种滴水不漏、瞬间启动的高级防御机制本身,就是极有价值的社会学样本,它反向印证了“封瑶”这个变量在其系统中的特殊权重。“很精彩的阐述。谢谢你的时间,徐同学。”她适可而止地结束了对话,看着徐卓远礼貌性颔首后转身离开的、仿佛每一步都经过路径优化的背影,在笔记本上添了一句:【防御机制极强。对‘封瑶’相关话题存在高于平均水平的逻辑校验强度与响应延迟。特殊子程序确认存在且活跃。疑似存在逻辑无法完全覆盖的‘隐藏参数’。】
---
与此同时,三教西侧阳光充足的休息区。封瑶和林轩的讨论正进入白热化。
林轩确实做了远超普通课堂要求的准备,他带来的几个关于算法耦合的推导思路角度刁钻新颖,甚至触及了封瑶之前因知识边界限制而未曾深入探索的一个应用层面。封瑶不得不集中全部精力,调动起从徐卓远那里潜移默化习得的、近乎严苛的逻辑分析能力,并结合自己重生后更加扎实的知识储备与偶尔闪现的、来自前世经验的“直觉”,才能跟上对方的节奏,并适时提出自己的见解。
“你这个通过引入随机扰动来跳出局部最优的转换思路很巧妙,”封瑶指着林轩铺在桌上的草稿纸某一处,眉头微蹙,“但如果考虑到实际工业数据采集中的延迟效应和非均匀采样,这里引入的扰动可能会被放大,是否需要一个自适应衰减因子来平衡探索与利用之间的矛盾?”
林轩眼睛一亮,猛地拍了一下自己的额头:“没错!我光顾着理论上的收敛性,忽略了实际数据流的异步性和噪声特性!封瑶同学,你的基础非常扎实,而且对实际问题的直觉非常敏锐!”他的赞赏是纯粹学术性的,带着找到思维共鸣点的由衷喜悦。
封瑶笑了笑,没有居功:“只是平时……想得比较多,也多亏……”她顿了顿,将“阿远”两个字咽了回去,“多亏看过一些相关的案例研究。”她心里清楚,这份所谓的“直觉”里,有多少是源于徐卓远那些看似不经意、实则精准无比的知识点补充和思维训练,如同在她大脑里安装了一套高效的“外置逻辑处理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