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电话带来的涟漪,并未持续太久,便被封瑶刻意压下的心绪抚平。她清楚,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一个来自她必须面对的、名为“过去”与“期望”的世界的初次试探。但重活一世,若连表明心迹、守护珍视之物的勇气都没有,那这逆天改命的重生便毫无意义。她不再是那个被家族期望牵着鼻子走、内心迷茫的封瑶,她的灵魂淬炼过绝望,因而更懂得何为真正珍贵。
次日,校园生活看似依旧,规律的课表,喧闹的走廊,静谧的图书馆。然而,封瑶超乎年龄的敏锐感知,让她迅速捕捉到了空气中弥漫的异样。那些若有若无的注视,不再是往常对“优等生”或“漂亮女生”的单纯好奇,而是掺杂了审视与探究。课间,当她与徐卓远在走廊就一个编程问题短暂交流时,她能感觉到几道目光如同无形的触手,试图从他们并肩的距离、交谈的神态中解读出超乎寻常的信息。当她独自前往图书馆时,偶有面熟但不相熟的同学“恰好”同路,话题总会从课业或活动,巧妙地绕到徐卓远身上——“封瑶,听说徐卓远又拿了国家级竞赛一等奖?他平时都怎么学习的呀?”或者,在对她上次项目展示成功的“祝贺”中,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探究,“真厉害,能和徐卓远合作得那么默契,他那么……独来独往的人,肯定很难接近吧?”
这些细微的变化,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荡开一圈圈微澜。封瑶心中冷笑,这背后运作的手笔,她再熟悉不过。陈煦惯用的手法便是如此,不直接施压,避免留下话柄,而是通过营造一种无形的氛围壁垒,让她自觉身处聚光灯下,承受着来自“世俗标准”和“他人眼光”的审视,从而在孤立无援中产生自我怀疑,最终妥协。前世,她曾无数次在这种软性的孤立中败下阵来。
然而,如今的封瑶对此只是报以淡然一笑。她不再急于用尖锐冷漠的外壳保护自己,而是以一种历经世事后的通透与温柔,化解着这些无形的试探。当有人旁敲侧击询问她与徐卓远的关系时,她会坦然迎上对方的目光,语气平和而坚定:“徐卓远是我非常重要的学习和生活伙伴,我们彼此信任,互相支持,我很珍惜与他的友谊。” 态度落落大方,不躲闪,不暧昧,亦不过界,那清澈眼神中的坦荡,恰到好处地堵住了那些想要深挖八卦、编织故事的口舌。几个回合下来,那些原本带着任务来试探的人,反而在她从容的态度面前显得有些无所适从。
与此同时,她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扎扎实实的自我提升中。除了专业课精益求精,她开始主动接触一些商业案例和项目管理知识——这是前世她被家族安排进入公司后,却因缺乏兴趣和基础而始终未能真正理解和热爱的领域,最终导致处处受制。这一世,她要以自己的方式、带着明确的目的去理解和面对这个世界运行的商业规则,不是为了迎合谁的期望,而是为了在未来可能到来的风雨中,掌握选择的主动权与话语权。她甚至在徐卓远整理他那套闻名遐迩的“最优学习路径”笔记时,主动提出借阅参考。
“你对这些感兴趣?”徐卓远将一本标注极其清晰、逻辑层级分明的笔记递给她,镜片后的目光带着一丝纯粹的分析意味,“根据你之前的课程表现和兴趣倾向数据模型分析,你对此类商业及管理知识的主动摄取意愿,长期低于人文社科类平均线百分之十五点七。”
“人总是会变的,阿远。或者说,是经历让人清醒,意识到了什么是真正重要的。”封瑶接过笔记,指尖拂过纸页上他干净利落、仿佛印刷体般的字迹,微微一笑,眼中有着超越年龄的沉稳,“了解这些,不是为了向谁证明什么,而是为了让我未来的每一个选择,无论是坚守还是拒绝,都能建立在更坚实、更理性的基础上,而不是被动地、懵懂地接受别人的安排。”
徐卓远若有所思地看着她,那双总是映照着数据流的眼眸,似乎在此刻微微调整了焦点,像是在重新校准一个关于“封瑶”的核心变量。“认知更新:核心系统(封瑶)的长期成长性需求变量权重,基于最新行为数据,上调百分之二十。”他平静地陈述,随即毫不犹豫地拿起他的平板电脑,指尖飞快滑动,“建议:同步更新辅助学习资源库,纳入基础商业逻辑、经典案例分析及项目管理入门精要模块,优先级调整为高。”他这种不问缘由、只基于她的需求便立刻提供支持的效率,让封瑶心头涌上一股踏实暖流。他的世界或许由逻辑构成,但这份逻辑所指向的,是对她毫无保留的支撑。
几天后的傍晚,夕阳将天际染成一片温暖的橘红。封瑶接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电话,屏幕上显示着“父亲”。与母亲事无巨细的关怀和隐含的期望不同,父亲的爱向来深沉内敛,作为家中产业的掌舵人,他通常只在关键节点给予方向性的指导,话语不多,但分量极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