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卓远则在技术演示环节展现了另一层面的、近乎冷酷的完美。当苏晴饶有兴致地提出一个关于算法在极端嘈杂环境下识别率边界条件的问题时,他不仅给出了清晰的理论解释和数据支撑,还现场调出一段预设的测试代码,在模拟的极限信噪比环境中,流畅地展示了系统依然保持稳定输出的卓越表现。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没有丝毫多余动作。
“令人印象深刻,”苏晴身体微微前倾,眼中赞赏意味更浓,“封瑶让我看到了问题的温度和必要性,而徐同学,你让我看到了解决问题的硬实力和可靠性。你们这个组合,让我看到了技术与人文关怀结合的最佳形态。”
会谈进行了整整两个小时,气氛热烈而深入。最终,苏晴当场表示,“微光科技”愿意以孵化器的形式为他们的项目提供初期支持,包括办公空间、部分研发资源、行业专家一对一指导和一笔关键的种子基金。同时,她也会利用自身人脉,引荐几位密切关注人机交互和辅助技术领域的实力派投资人。
这是一个远超预期的良好开端。会谈结束后,送走苏晴学姐,封瑶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一直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又充满喜悦的灿烂笑容。傍晚的金色夕阳透过茶室的玻璃窗洒在她脸上,柔和而明亮,仿佛将她整个人都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
“我们成功了第一步,徐卓远!”她转过头,眼眸亮晶晶地看向身旁始终保持着冷静姿态的同伴,语气中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
徐卓远看着她脸上毫不掩饰的、带着温度的笑容,眼底的数据流平稳运行,【目标达成:与战略资源“苏晴”建立合作意向。初步资源承诺符合预期模型。预计资源注入将使项目发展效率提升约158%。风险系数降低22%。】但他口中说出的却是:“嗯。初步目标达成。合作框架已确立。接下来需要在四十八小时内,根据会谈纪要细化技术对接方案和时间节点,并评估种子基金的具体使用优先级。”
他的反应依旧理性到近乎刻板,可封瑶却仿佛能从他那平静无波的语调里,听出一丝极其微弱的、类似于“满意”的情绪颗粒。她早已习惯了他的表达方式,并不觉得失望,反而觉得这样“表里不一”、用逻辑包裹着细微情绪的徐卓远,有种奇特的、笨拙的真实感。
“知道啦,徐大学霸。回去我就整理会议纪要,然后和你一起敲定后续方案,保证不拖后腿。”封瑶语气轻快,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亲近和调侃。
两人并肩走在回校区的林荫道上。晚风拂面,带来初夏特有的微醺气息,吹散了连日来的疲惫。就在他们路过物理实验楼附近时,一个略显清瘦、穿着简单白色T恤和深色牛仔裤的身影,从实验楼里推门走了出来,恰好与他们打了个照面。
封瑶脚步一顿,认出了那人——韩屿。
他似乎刚做完实验,手里还拿着本厚厚的、封面印着《高等数学导论》的笔记本,鼻梁上架着一副无框眼镜,显得那张本就白皙清俊的脸庞更加轮廓分明。他的眼神依旧如记忆中那般清澈明亮,却褪去了儿时隐约的怯懦,沉淀为一种内敛的、专注于某物的神采。
“封瑶姐。”韩屿也看到了她,停下脚步,礼貌地点头打招呼,声音清澈温和。他的目光随即自然地落到封瑶身旁的徐卓远身上,眼神里似乎掠过一丝极淡的、类似于“确认”和“评估”的神色,快得几乎让人以为是错觉。
“韩屿?这么巧。”封瑶笑着回应,稍稍从成功的喜悦中抽离出来,“刚做完实验?大一课程就这么拼吗?”
“嗯,一个基础物理实验,有些数据想再验证一下。”韩屿答道,语气平和。他的视线与徐卓远平静无波的目光在空中短暂相接。
没有火花四溅,没有言语交锋。两个同样出色却气质迥异的男生,一个冷峻理性如冰封的深海,一个沉静专注如山涧的幽泉,只是彼此微微颔首,算是打过招呼。周围的空气仿佛因这两股无形气场的交汇而凝滞了一瞬,只有风吹过香樟树叶发出的沙沙声,清晰可闻。
“这是徐卓远,我团队的核心技术伙伴,也是我同学。”封瑶自然地介绍道,试图打破这微妙的寂静,“徐卓远,这就是我上次提到的,韩阿姨家的孩子,韩屿,现在在物理学院读大一。”
徐卓远脸上没有任何多余的表情,仿佛只是在处理一个普通的社交信息节点,只是依照最基本的礼仪,吐出两个字:“你好。”声音平稳,听不出情绪。
韩屿也回了句同样简洁的:“你好。”目光在徐卓远脸上停留了半秒,似乎想从那片冰封中解读出什么。
简单的对话后,便是短暂的沉默。封瑶能清晰地感觉到,这两人之间存在着一种无形的、难以言喻的磁场,并非明显的敌意,更像是一种基于某种潜在关联(或许是她的存在,或许是同类相斥的直觉)的、高度敏锐的相互感知与审视。这种审视无声无息,却分量不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