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简,是为了抄录传播,将律法的种子洒向汉国的每一寸土地;玉版,是为了传承铭记,将律法的精神镌刻进民族的基因,期望万世不易。这一简一玉,共同构成了汉国法典坚实而崇高的实体象征。
“自即日起!”绘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却更加高亢,“《汉律》颁行汉国全境!凡日月所照,汉旗所指,无论王族贵胄,抑或平民归附,皆需遵此法度!有功则赏,有过则罚,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此法,即为汉国之脊梁,万民之圭臬,秩序之基石!”
…
《汉律》的具体内容,其实早已不是秘密。在绘及其带领的司书署官吏们不懈的努力下,其核心思想与主要条款,早已通过一次次的乡间俚语宣讲、集市解读、乃至编成易于传唱的歌谣,在各地进行了长时间的传播和阐释。它不再仅仅是竹简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开始融入人们对生活的预期之中。
这部法典系统性地涵盖了国家的根本大法:
权力继承篇,明确了王位的传承制度与监国职责的划分,从制度上规避了因权力交接可能引发的动荡与血腥,让人们看到了长治久安的希望。
公民权责篇,首次以成文法的形式,规定了境内所有民众——无论是世代居住于此的汉部成员,还是后来归附的各族百姓——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与必须承担的义务,尤其强调了对生命与合法财产的保护,让那些曾经战战兢兢的归附者,心中有了些许底气。
田律篇,将玥王女奔走推行、已初见成效的均田思想彻底制度化,详细规定了土地的分配、耕种、轮休以及赋税征收之法,旨在保障这农耕文明的民生根基,遏制豪强兼并,让无数像石鱼家那样的贫苦农户,看到了世代耕耘的土地能够传承下去的微光。
刑律篇,确立了清晰的罪行界定与量刑标准,强调审案必须重视证据与审理程序,废除了诸多残酷而随意的肉刑,代之以更具惩戒与改造意义的劳役、监禁、罚没等,体现了立法者“慎刑恤狱”的思想,让人们对“公正”有了更具体的想象。
军律篇,则深深吸收了勐都督在北境整肃军纪的经验与教训,明确了军队的职责、赏罚条例,尤其强调了“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以及行军作战必须尽力保护平民生命财产的原则,试图为这头战争巨兽套上理性的缰绳。
其最核心的精神,便是那振聋发聩的四个字——“法高于一切”。任何个人与群体的意志,无论其地位多么尊崇,都必须在法的框架内运行。
然而,最引人注目,也最让肃立一旁的勐与玥心潮澎湃、几乎难以自持的,是镌刻在青色玉版最前端、由阳歌亲自口述、绘亲手以最精湛的刀工刻下的序言。那不仅仅是法典的开篇,更是一位王者、一位父亲,对继承者、对这片土地和所有依靠这片土地生存的子民,最后的、也是最深沉的政治嘱托。
就在法典即将完成最终定稿的前夜,油尽灯枯的阳歌,在病榻上召见了绘。摇曳的烛光将他枯槁的面容映照得忽明忽暗。他用那几乎只剩气音的、颤抖却异常坚定的声音,一字一顿地说出了那八个字,并要求绘务必将其置于法典之首,不容更改。
“民为邦本,法为公器。”
此刻,绘面向寂静的广场,面向无数双充满期盼的眼睛,用尽全身的力气,朗声诵出这八字真言,并高声解释道:
“王曰:民者,如水,国之根基,能载舟,亦能覆舟,无民则国不立!法者,非一人一族之私器,非用以逞威弄权之工具,乃天下人之公器!立法之目的,非为束缚万民,乃为保障生息;非为维护特权,乃为追求公正!故,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然法之本身,亦当时时以‘民本’为念,体恤民情,顺应民心!此乃《汉律》之魂,亦是我汉国欲图万世不移之根基!”
高台之上,勐与玥不约而同地望向他们的父亲。阳歌的目光,也正穿越短暂的空间,沉甸甸地落在他们身上。那目光中充满了无尽的期望、如山般沉重的托付,以及一丝仿佛卸下千钧重担后的释然与平静。他将“民本”与“公器”的思想融入这开篇明义的法典总纲,正是希望勐的刚猛勇武能在法的边界内运行,有所约束;希望玥的怀柔仁政能有所依归,不至于流于空泛。他希望他们兄妹二人未来的任何决策,治理国家的任何方略,都能以此为最高的圭臬,相互扶持,带领汉国这艘初成的航船,避开暗礁险滩,驶向长久的安定与繁荣。这是他从数十年血与火的征战、从日复一日的治理实践中,凝聚出的最终智慧,是超越个人生死的情感与责任。
…
当法典颁布的钟声被敲响,那浑厚悠扬的声浪在龙城上空层层叠叠地回荡开来时,广场上的人群在经历了短暂的、消化巨大信息的寂静后,终于爆发出震天动地的欢呼。
“王上万年!”
“汉律永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原始征途:从龙图腾开始请大家收藏:(m.20xs.org)原始征途:从龙图腾开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