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巧妙地将周瑜可能带来的“威胁”转化成了“合作”的契机,言语间滴水不漏。
林凡心中暗赞,伊籍果然是个厉害的说客。他不再纠缠周瑜的问题,转而问道:“刘皇叔坐镇荆南,招贤纳士,安抚百姓,不知近来可有难处?凡与刘镇南,虽力有未逮,然同属汉臣,若能相助,绝不推辞。”
这是主动示好,也是抛出了合作的诱饵。
伊籍眼中闪过一丝喜色,知道戏肉来了,连忙道:“军师高义,籍代我主拜谢!实不相瞒,荆南初定,百废待兴,确有不少难处。其一,民生凋敝,粮秣时有不足;其二,人才匮乏,尤缺精于政务、工械之才;其三,军备陈旧,需加整饬……若军师能在这几方面,稍加援手,则我主与荆南百姓,感激不尽!”
送走心满意足、约定后续具体磋商细节的伊籍后,林凡与徐文、庞统回到书房。
“刘备这是伸手要钱要粮要人要技术了啊。”周卓不知何时也来了,咧着嘴说道,“军师,咱们自家还不够用呢,真要给他们?”
庞统摇着蒲扇,笑道:“伯勇将军,岂不闻‘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刘备虽弱,然有关张赵之勇,诸葛之智,据有荆南,亦是一方势力。此刻给予些许支援,结个善缘,使其牵制江东,稳固我军南翼,岂不胜过让其倒向周瑜?况且,我等支援的,多是粮食、布匹等物,以及部分非核心的工匠技术,于我无损,于彼则如雪中送炭。这份人情,刘备和诸葛亮,得认!”
徐文也点头赞同:“士元所言极是。与刘备交好,利大于弊。至少可保荆南无忧,我军可专心应对北方曹操与东方孙权。且观伊籍之言,刘备与周瑜之间,亦非铁板一块,正好可供我等利用。”
林凡总结道:“既然如此,便与伊籍谈。粮食可以交易,按市价,可用荆南的木材、矿产、特产来换。工匠可以派遣,但需签订契约,定期轮换,且不得涉及核心军工技术。至于政务人才……可允许荆南士子来襄阳‘弘文馆’进修,但我方不直接派遣官员。”
他思路清晰,既要展示合作诚意,也要守住核心利益,更要通过这种交流,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力。
是夜,月朗星稀。刘擎难得地主动来到林凡的书房。
“文渊,还在忙?”刘擎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林凡连忙起身相迎:“主公?您怎么来了?快请坐。”
两人落座,一时无言。烛火跳跃,映照着两人略显凝重的面容。
最终还是刘擎打破了沉默:“文渊,今日刘备使者前来,所为何事?”他虽未参与接见,但显然已得到汇报。
林凡将伊籍的来意以及己方的应对之策,简要陈述了一遍。
刘擎默默听完,叹了口气:“文渊,你做得对。联合刘备,牵制孙权,确是老成谋国之道。只是……如今我们外结西凉,内抚荆北,又要交好刘备,这摊子,是越铺越大了。我有时在想,我们是否步伐太快了些?根基未稳,便四处伸手,是否会引来祸患?”
他的话语中,透露着深深的忧虑和一种身为上位者却难以掌控局面的无力感。
林凡心中了然,知道刘擎的心结并未完全解开。他亲自为刘擎斟上一杯热茶,语气诚恳而坚定:“主公的担忧,凡岂能不知?然则,乱世争衡,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曹操败于赤壁,乃天赐良机,若我等不趁此机会,广结盟友,稳固根基,待其恢复元气,整合北方,则荆北弹丸之地,如何能抗百万之师?”
他目光灼灼地看着刘擎:“至于根基,凡一刻不敢或忘。内政改革,招贤纳士,抚慰流民,编练新军,此乃固本之策,凡与文若、士元等,无一日懈怠。外结盟友,正是为了给这‘固本’赢得时间和空间。西凉马腾,可牵制曹操关中兵力;交好刘备,可安定南翼,共抗江东压力。此皆服务于我荆北自身之强大!”
他站起身,走到荆州舆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襄阳的位置:“主公,凡所做一切,皆是为了将荆北之地,打造成铁桶一般!让曹操不敢南顾,让周瑜不敢西窥!唯有如此,我等方能在这乱世中生存下去,方能真正践行主公与凡共同立下的‘保境安民、匡扶汉室’之志!凡之一片赤诚,天地可鉴!若有丝毫僭越之心,必遭天谴!”
这番话,既是解释,也是表忠,更是将未来的宏伟蓝图再次清晰地展现在刘擎面前。
刘擎看着林凡激动的神色,听着他掷地有声的话语,心中的疑虑和阴霾,似乎被驱散了不少。他想起颍川初遇,想起南阳创业,想起这一路走来的艰辛与辉煌。是啊,若无林凡,何来今日?自己又何必因一些虚无的担忧,而破坏这难得的君臣之谊?
他长长吐出一口气,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起身走到林凡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文渊,你的苦心,我明白了。是我想岔了。这荆北基业,是你我二人同心协力,一手打造。日后,你只管放手去做!我刘擎,信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重生之我在三国当谋主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重生之我在三国当谋主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