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眼中精光一闪,他自然听懂了林凡的弦外之音,知道林凡已然洞察了曹操的阴谋甚至可能包括那些引火烧身的谣言。他神色不变,叹道:“军师所虑,亮亦有所闻。蛮荒之地,信息闭塞,谣言滋生,不足为奇。然当务之急,是平息战火,拯救百姓于倒悬。若能尽快平定蛮乱,则谣言不攻自破。至于背后宵小,待乱平之后,你我双方可细细查证,再作计较。如今,时间便是生命,耽搁一刻,临沅城中便多一分危险啊!”
他再次将焦点拉回“救人”和“时间”上,姿态放得很低,却步步紧逼。
这时,庞统嘿嘿一笑,插言道:“孔明兄心系百姓,统等佩服。只是,这行军路线,并非只有借道一途。关将军自江陵出发,可走南线沅水;我竟陵出兵,可自北线澧水而下,两路并进,互为犄角,使沙摩柯首尾不能相顾,岂不比挤在一条路上,互相掣肘要来得高明?如此,既可速解武陵之围,又可免去诸多不必要的猜忌与风险。”
庞统提出了分进合击的策略,这是阳谋,既解决了军事配合问题,又婉拒了借道。
诸葛亮看向庞统,目光深邃,他知道这位与自己齐名的“凤雏”绝非易与之辈。他羽扇轻摇,淡然道:“士元兄之策,看似稳妥,实则恐贻误战机。蛮兵擅长山林作战,若分兵两路,信息传递不便,极易被其集中兵力,各个击破。且沅水一路,水路迂回,陆路艰险,不如孱陵以北官道便捷。兵贵神速,唯有集中精锐,走最快之路,以雷霆之势击其要害,方能一举奏功,最大限度减少百姓伤亡与城池破坏。”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林凡,语气极为诚恳:“林军师,亮深知此举令军师为难。我主玄德公愿以人格担保,关将军部过境,必秋毫无犯,只循指定路线快速通过,绝不滞留,绝不窥探竟陵防务。待平乱之后,我主更愿与军师共享武陵之情报,共商善后之策,绝无独吞之心。一切,皆为了荆南安定,为了无辜百姓!望军师三思!”
诸葛亮言辞恳切,道理、大义、甚至未来的利益共享都摆了出来,几乎堵死了所有拒绝的借口,将巨大的压力施加在了林凡身上。厅内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于林凡,等待着他的最终抉择。
林凡沉默着,手指依旧轻轻敲击着案几,目光低垂,仿佛在权衡着天下最难的决定。厅内落针可闻,只有诸葛亮羽扇轻摇带起的细微风声。
放行,意味着承担关羽这支强军过境的一切风险,将部分主动权交予刘备。
阻挠,则要背负“不顾大局,坐视百姓罹难”的骂名,道义尽失,甚至可能迫使刘备强行闯关,引发直接冲突。
分兵?正如诸葛亮所言,确有被沙摩柯利用地形逐个击破的风险,且无法形成合力,速战速决。
时间一点点流逝,压力积聚到了顶点。
终于,林凡抬起头,目光平静地看向诸葛亮,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整个大厅:
“孔明先生所言,句句在理,字字恳切。为了武陵无辜百姓,为了荆南大局,这通道……我林凡,开了!”
此言一出,徐庶、庞统眼中都闪过一丝复杂,但并未出言反对。魏延、甘宁等将领则面露不甘,却也只能握紧拳头。
诸葛亮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放松,拱手道:“军师深明大义,亮代武陵百姓,拜谢!”
“先生且慢,”林凡抬手虚扶,话锋陡然一转,目光变得锐利起来,“林某可以放行,但有三条约定,需关将军遵守,亦需玄德公与先生首肯。”
“军师请讲。”
“第一,关将军部过境,人数、路线需提前通报我方,由我方派员引导、监督,不得偏离指定路线,不得进入我方城池、营垒十里之内。”
“第二,过境时间不得超过三日,期间粮草自理,不得骚扰地方,不得与我方军民发生任何冲突。”
“第三,”林凡目光灼灼地盯着诸葛亮,“平定蛮乱之后,武陵郡之归属、官员任免、蛮族安置等一切善后事宜,需由我竟陵、江陵以及武陵本地士绅,三方共同商议决定,不得由任何一方独断!”
这三个条件,尤其是第三条,清晰地划出了林凡的底线和利益诉求。放行可以,但绝不是无条件的,武陵这块蛋糕,竟陵必须要分,而且要占有一席之地!
诸葛亮闻言,沉吟片刻。林凡的条件在他的预料之中,甚至比他想象的要更清晰、更直接。这反而让他觉得林凡此人,虽看似让步,实则目标明确,并非易与之辈。
他抬起头,迎上林凡的目光,羽扇轻摇,颔首道:“军师所约三事,合情合理。亮,代我主玄德公与关将军,应下了!”
一场关乎荆南未来格局的谈判,就在这看似平和,实则刀光剑影的交锋中,初步落定。林凡的抉择,是妥协,更是以退为进的深谋远虑。真正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喜欢重生之我在三国当谋主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重生之我在三国当谋主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