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是为了印证林凡的话,翌日开始,竟陵便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人才投奔高峰。
首先到来的,是荆襄本地的寒门士子与不得志的低级官吏。他们带着自己的策论、文章,希望能在这片新兴的、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找到一展抱负的机会。负责选拔人才的徐庶,一时间忙得不可开交。
紧接着,一些在荆州刘表时代未被重用,或对刘备、孙权心存疑虑的中间派士人,也开始遣人送来书信,表达善意,甚至亲自前来拜访考察。其中不乏一些在地方上颇有声望的名士。
甚至,连北方曹操治下的一些士人,或因不满曹操权势日重,或因战乱流离,在听闻竟陵之名后,也不远千里,辗转来投。
军师府的门槛,几乎要被踏破。
这一日,一位名叫邓艾的少年,口吃着向竟陵小吏陈述自己对于屯田水利的见解,虽言语不畅,但其思路之清晰,考虑之周详,令偶然路过的徐庶大为惊讶,当即将其收录门下,悉心教导。
又有襄阳名士尹默,携弟子李撰来投,言道:“林军师能以新立之基,行安民拓土之实,收蛮夷而定边疆,此乃王霸之略也。默虽不才,愿效微劳。”
更有原刘表麾下骑都尉文聘族弟文休,因不满刘备,又觉孙权遥远,率宗族部曲数百人,来投竟陵,言愿为林凡镇守边境。
这些人才的涌入,不仅充实了竟陵的行政与军事班底,更带来了一种“天下归心”的蓬勃气象。竟陵的吸引力,已不再局限于竟陵一城,开始辐射整个荆襄乃至更远的区域。
夜幕降临,林凡再次登上竟陵城楼。与数月前相比,眼前的景象已大不相同。城内灯火明显稠密了许多,新扩建的坊市人声未歇;城外新立的营盘连绵,灯火如星,其中既有凯旋的锐卒,也有新附的蛮兵,更有新来投效者的旗号。
徐庶与庞统静立在他身后。
“元直,士元,你们看,”林凡指着这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便是我们亲手缔造的局面。初时,我等仅有新野孤城,强敌环伺,如履薄冰。如今,竟陵基业初成,文有贤才来投,武有精兵猛将,南疆暂安,声名鹊起。这一切,皆赖诸位同心戮力。”
他的声音中带着感慨,更带着一种迈向更高目标的坚定:“然,树欲静而风不止。曹操之忌惮必更深,孙权之猜疑必更重,刘备之不安必更烈。武陵之胜,非是终点,而是真正的起点。接下来,我们要将这根基打得更牢,将这把利刃磨得更快!”
“内修政理,不可松懈!水军操练,需再加强!情报网络,要更深更广!”林凡每说一句,语气便加重一分,“我们要让这竟陵,真正成为足以搅动天下风云的基石!”
“谨遵主公(军师)之命!”徐庶与庞统肃然应道。
寒风掠过城头,却吹不散三人心中那团越烧越旺的火焰。凯旋的荣耀已然过去,更大的挑战与更广阔的天地,正伴随着竟陵骤起的威名,一步步来临。
喜欢重生之我在三国当谋主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重生之我在三国当谋主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