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襄的春日,本该是草长莺飞,万物复苏的时节。然而,一股若有若无的寒意,却如同潜藏在暖风中的冰针,悄无声息地刺入竟陵、江陵、乃至江东建业的肌理之中。这寒意,并非来自北方的冷空气,而是源于许都那间幽暗密室中精心编织的谎言与恶意。
司马懿执掌的“校事府”,如同一个高效而冷酷的工坊,将真真假假的信息、经过扭曲的事实、以及纯粹的构陷,混合着金银的铜臭与官爵的虚影,打包成一件件无形的毒刃,通过那些身份各异、面目模糊的“风组”、“火组”成员,精准地投向了预定的目标。
最先察觉到异样的,是墨衡麾下日益灵敏的“暗羽”。
竟陵,军师府地下总枢。墨衡放下手中一份来自江陵据点的密报,眉头微蹙。密报中提到,近日江陵市井间,悄然流传起一些关于竟陵和林凡的议论,内容颇为微妙。
“去,查查竟陵城内及周边,近日可有类似风声。”墨衡对身旁的副手吩咐道,声音一如既往的平静,但眼神却锐利了几分。
副手领命而去。很快,反馈便汇总而来。结果让墨衡的神色凝重起来。
流言并非空穴来风,也非铺天盖地,而是如同溪流渗入沙地,缓慢而持续地弥漫开来。它们出现在茶肆酒楼的闲谈中,出现在士人聚会的私语里,甚至出现在军营士卒休息时的嘀咕声中。版本各异,侧重点不同,却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目的——动摇对林凡及其势力的信任。
**在竟陵及周边地区,流传的主要有两种论调:**
其一,**“挟刘琦以令荆州”**。此说言之凿凿,称林凡表面尊奉刘琦,实则将其软禁于竟陵,如同曹操挟持天子一般,所有政令军令皆出自林凡之手,刘琦不过是一尊傀儡。流言还“惋惜”地表示,刘琦公子本就体弱,如今更是忧惧成疾,恐不久于人世,届时林凡便可顺理成章地接管其名分与地盘。
其二,**“有代汉之野心”**。此论则更为诛心。它抓住林凡推行新政、大力提拔寒门庶族、甚至设立“格物院”研究“奇技淫巧”等举动,加以歪曲解读。言其不尊经学,不重士族,所行所为皆非人臣之道,更有“林”字旗号与汉室旌旗并列,其心可诛。甚至隐隐将林凡比作王莽,称其以“仁德”收买人心,实则为篡逆铺垫。
这些流言,初听似乎有些道理,尤其对于那些对林凡崛起速度过快感到不适的旧有阶层,或者一些思想保守的士人,颇具蛊惑性。竟陵城内,虽然整体气氛依旧稳定,但一些角落已开始出现窃窃私语和异样的目光。部分新近投效、尚未完全归心的官员,神色间也多了几分游疑不定。
**在江陵刘备控制区及部分亲近刘备的武陵士族中,流传的则是另一套说辞:**
重点在于渲染林凡的**“背信弃义”**与**“野心勃勃”**。流言称,林凡在武陵之战中保存实力,让关羽军与蛮兵血战,自己却趁机夺取雄溪,招降沙摩柯,摘取胜利果实。更指出林凡与刘备达成的协议是缓兵之计,其真实目的是要逐步蚕食整个武陵,甚至将刘备势力彻底排挤出荆南。并危言耸听地说,林凡下一个目标就是江陵,因其地理位置关键,卡住了竟陵西进与南下的咽喉。
这些言论,正好戳中了刘备集团因武陵利益分配而产生的隐痛与不安。本就对竟陵心存忌惮的关羽,闻此流言,更是怒气暗生,对麾下约束更严,对竟陵方向的戒备也无形中提升。一些依附刘备的荆襄士族,本就对林凡那套重用寒门、触动他们利益的新政不满,此刻更是借此机会,在刘备和诸葛亮面前敲边鼓,强调林凡的威胁。
**而在江东建业及周边,流言则巧妙地利用了孙权新丧周瑜、权力未稳的焦虑心态:**
一方面,继续强化**“刘备不可信”**的印象,称其名为汉室宗亲,实为织席贩履之徒,惯于鸠占鹊巢,如今占据江陵,下一步便是图谋整个荆州,与江东争锋。
另一方面,则首次将林凡作为**“潜在威胁”** 郑重其事地提出来。流言描绘林凡如何年轻有为,如何善于笼络人心,如何在水陆两军同时发力,其志不在小,绝非甘居人下者。并暗示,林凡与刘备之间或有秘密协议,欲南北夹击,共分江东!
这对于刚刚失去周瑜这根顶梁柱、正努力整合内部、对外政策尚未完全明朗的孙权来说,无疑是在他本就敏感的神经上又撒了一把盐。他召见鲁肃、吕蒙等人商议时,语气中已明显带上了对荆南局势,特别是对林凡这个变数的深深疑虑。
墨衡将收集到的流言信息整理成册,迅速呈报给林凡与庞统。
军师府书房内,林凡翻阅着那份记录着各种恶毒揣测与扭曲事实的册子,脸色平静,但手指在纸张上无意识敲击的节奏,显示他内心并非毫无波澜。
“来了。”他放下册子,轻轻吐出两个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生之我在三国当谋主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重生之我在三国当谋主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