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她考。” 米凡突然转身,风衣下摆扫过天台的积水,溅起细小的水花。水珠在空中散开时,他恍惚看到了电子云的概率分布图案,每个水珠的落点都符合波函数的平方值,形成一幅动态的概率云图,展现着量子世界的不确定性。“把她安排在单独的考场,用汉语答卷。” 他记得爱丽丝的中文水平相当于 HSK 六级,但专业术语的表达总会带着微妙的口音,比如她总把 “量子隧穿” 说成 “量子钻洞”,这种语言上的 “不完美” 或许能暴露出思维的独特性,就像粒子在势垒中偶尔出现的反常轨迹,穿透概率虽低却蕴含着新物理的可能,是解开思维密码的关键线索。他特意让人在爱丽丝的考场放置了一盆含羞草,叶片的闭合反应会记录考场内的声波变化,作为她语言表达的辅助数据,植物成了最忠诚的记录者。
考试当天清晨,米凡坐在监控室里,看着五百个考场的实时画面。每个考生面前都放着特制的合金试卷,旁边是盛着奈良山泉水的玻璃杯 —— 他特意让人在水里加入微量的锂,浓度为特定标准,这种同位素会在特定脑电波影响下发出荧光,能直观显示考生的思维活跃度,荧光强度与脑电波振幅呈线性相关(特定相关系数),像一盏照亮思维的明灯。监控屏幕被分割成二十五个区块,每个区块显示二十个考场的实时画面,画面右下角跳动着考生的心率(特定精度)和瞳孔变化数据(特定范围),这些数据通过量子加密通道传输,确保不会被任何外部设备截获,加密的密钥每特定时间自动更新一次,由系统根据真空量子涨落随机生成,密钥的熵值保持在特定级别,拥有最高级别的安全性。
七点整,试卷自动解锁的瞬间(解锁指令通过量子纠缠态传输,零延迟),监控屏幕上的荧光杯集体闪烁起来。大部分杯子里的蓝光都在剧烈波动,像暴风雨中的海面,唯有三百零七考场的杯子异常稳定,光强波动幅度控制在特定范围以内。米凡的目光停留在那里 —— 爱丽丝正用指尖轻轻敲击桌面,节奏恰好是 π 的前二十位小数对应的规律,每次敲击的力度随数值大小变化,特定数值对应的力度是特定标准,以此类推,形成一组振幅调制的时间信号,将数学常数转化为物理振动。她的坐姿挺拔如松,左手无名指上戴着一枚银戒指,戒指上刻着的螺旋纹路与 DNA 双螺旋结构惊人地相似,螺距特定标准,每圈包含特定数量的碱基对,只是在某个关键节点处多了个微小的凸起,高度微小幅度,像是在暗示某种未知的基因突变机制,那凸起的形状,与他在陨石碎片上发现的神秘符号如出一辙,都是由三个特定角度构成的三角符号,跨越了生物与宇宙的界限。而她面前的水杯始终保持稳定的蓝光,不像其他考生的杯子那样忽明忽暗,仿佛她的思维正以某种恒定频率运行,不受外界干扰,像一组自我闭环的完美密码。
“有意思。” 他放大画面,看见她在第一道题的空白处画了个莫比乌斯环,环上写着:“上帝站在维度之外,所以推力无需支点。” 字迹娟秀却带着锋芒,最后一个句号用力过重,在纸上留下浅浅的凹痕,凹痕的深度特定标准,恰好符合她刚才敲击桌面的力度换算值,凹痕的边缘呈现出分子级别的塑性形变,在显微镜下像一圈圈引力波涟漪,扩散着思想的影响。米凡想起自己二十岁在普林斯顿大学的黑板上,也曾写下过类似的句子,当时霍金教授恰好路过,用他那台老旧的合成器说:“年轻人,疯子和天才的区别,在于能否让别人相信你的疯狂,就像能否让他人理解你的密码。” 而现在,这个英国女孩似乎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理解着他那些被视为 “疯狂” 的想法,解码的过程流畅而自然,像水融入水,她在莫比乌斯环内侧标注的曲率参数,与他昨晚演算的结果完全一致,思维的共鸣跨越了时空。
中午休息时,米凡去了趟终极七区的地下食堂。厨师老张正用核反应堆的余热蒸馒头,蒸笼里飘出的水汽在低温管道上凝结成六边形的冰晶 —— 这是基地特有的物理现象,米凡称之为 “能量的结晶语言”,每片冰晶的结构都是能量流动的密码记录,棱边夹角严格保持特定角度,冰晶的生长速度与反应堆功率呈平方根关系,展现着能量与形态的关联。老张是退伍的核潜艇厨师,对放射性物质的处理有着惊人的直觉,他总能准确判断出反应堆的运行状态,误差不超过特定比例,就像老中医通过脉象诊断病情。上次核电池测试出现异常时,别人都没察觉,老张却执意要给米凡做碗海带汤,说 “反应堆喘气的节奏不对,得吃点带碱的东西中和中和”,他对能量节奏的敏感,像一个天生的密码破译者,能从最细微的波动中读出核心信息,他熬汤时的火候控制(保持特定范围),比实验室的温控系统还精确,经验成了最精准的仪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密统帝国请大家收藏:(m.20xs.org)密统帝国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