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巧妙的是,声波在宇会宫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被精准调节到与原星海平面的声速完全相同 —— 在十五摄氏度、标准大气压下,每秒传播三百四十米,这个数值是原星物理学家在 1960 年通过千次实验确定的 “声音标准”,当年科研人员还在不同温度(-40℃至 60℃)、不同湿度(10% 至 90%)环境下反复验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当声波在大厅里传播时,还会让周围的空气形成振幅约 0.1 毫米的微小波动,站在旗帜附近的人能清晰感觉到细微的气流拂过脸颊,像原星春天郊外的风 —— 带着青草的清香与泥土的湿润,轻轻吹起额前的碎发,那种熟悉的触感让人心头一暖。
一
舒美丽左手佩戴的腕戴式终端与旗帜核心通过量子信号形成闭环,终端表盘直径 4 厘米,采用原星深海珍珠母贝材质,表面泛着淡淡的虹彩,屏幕亮起时透出柔和的珠光。终端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旗帜的三项关键数据:频率稳定在四百三十二赫兹(误差严格控制在 ±0.1 赫兹内),亮度维持在五百坎德拉每平方米(相当于原星阴天时的自然光强),能量波动不超过 ±0.01%—— 数据每隔一秒更新一次,频率用蓝色数字跳动,亮度以绿色进度条呈现,能量波动则用红色折线图实时刷新,三种视觉元素清晰区分,即便在移动中也能快速读取。更神奇的是,旗帜光纹流动的速度会随着大厅内人群的平均心率变化而调整:当二百二十七个文明代表因紧张导致心率加快到每分钟九十次以上时,光纹会变得急促,像跳动的脉搏;当大家逐渐平静,心率稳定在每分钟七十次左右时,光纹又会恢复舒缓的流动节奏,像旗帜在 “感知” 每个人的情绪,用自身的光与人群形成无声的情感共鸣。
当二百二十七个文明代表的心率偏差缩小到每分钟五次以内时,意味着绝大多数人都进入了平静而专注的状态 —— 宇会宫原本轻微的交谈声渐渐消失,只有通风管道的气流声与旗帜光纹的微弱嗡鸣,整个空间的氛围变得庄严又和谐。就在这时,生物光纤维突然渗出一股淡淡的咸味,先是远古海洋特有的海腥气萦绕鼻尖,那是原星古海洋中蓝藻与硅藻分解产生的独特气息,随后海盐的咸涩慢慢浮现,还带着一丝矿物质的微甘,像原星海边潮退后沙滩的味道 —— 闭上眼睛,仿佛能看到数十亿年前的古海洋:浅海区域布满绿色的藻席,微小的浮游生物在水中闪烁,深海热泉口冒着白色的水汽,生命在这片咸涩的水域中悄然孕育。这股 “海洋气息” 并非偶然,而是米凡在凌晨三点钻进实验室注入的 “集体潜意识编码”—— 他将取自原星大西洋中脊 2800 米深热泉口的海水样本(那里的水温保持在 38℃,水中含有的硫化物与矿物质成分,与数十亿年前的古海洋高度一致)进行量子化处理,把气息信息编码成 0 与 1 的数字信号,再通过纳米注射器注入光纤维。当时他在实验日志里写道:“所有文明的第一口呼吸,都带着母星海洋的味道,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我们都是从这片咸涩中走出来的孩子,无论走多远,都该记得生命最初的气息。”
舒美丽的目光落在旗帜边缘时,发现了那些几乎隐形的量子纠缠态纤维 —— 整面旗帜共镶嵌着七十二根这样的纤维,每根直径仅 0.1 毫米,像极细的透明发丝,只有当光线与纤维呈四十五度角时,才能看到它们泛着的极淡银辉。这些纤维正以超光速(约 3.2 倍光速)与原星某处的古老石碑产生量子纠缠,这种超越常规物理限制的连接,能无视星际距离,瞬间传递信息与能量。那座石碑位于原星中国河南的嵩山南麓,是五千年前仰韶文化时期的观星台遗迹 —— 石碑高 3.5 米,宽 1.2 米,用当地的青灰色岩石打造,表面刻着的古老星图以朱砂填充,历经五千年风雨侵蚀,朱砂虽已褪色,但星图的线条仍隐约可见,图上标注的二十八宿位置与现代天文观测数据的误差不超过 0.5 度,是原星早期天文学的珍贵见证。此刻,石碑上的刻痕正以每秒 2 厘米的速度在旗帜上缓缓浮现:先是左上角的角宿一星图,淡金色的线条在蓝紫色光纹背景下格外醒目,随后是亢宿、氐宿…… 线条流畅而有力,像远古的观星者跨越时空,在旗帜上重新雕刻着星图,又像远方的亲人用星光写信,把故乡的故事与祝福一点点传递给远行的孩子。更精妙的是,刻痕的深度还精确对应着原星地壳的厚度比例 —— 海洋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七公里,对应旗帜上的刻痕深度为 0.5 毫米,光纹亮度随之降至三百坎德拉每平方米;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三十三公里,刻痕深度增加到 2 毫米,光纹亮度也提升至七百坎德拉每平方米。这种明暗与深浅的变化,像刻痕在旗帜上 “绘制” 出一幅立体的原星 “地壳地图”,让每个看到的人都能直观了解原星的地质结构,触摸到母星的 “身体脉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密统帝国请大家收藏:(m.20xs.org)密统帝国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