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舱左侧,是地球研发的 “量子纠缠模块”—— 由数百根发丝粗细的 “碳纳米管” 编织成直径 0.3 米的球形结构,每一根碳纳米管的管壁上都用激光刻有量子编码,编码序列遵循 “米凡大科学思维” 中的 “跨维度映射原理”。通电后,纳米管之间相互传递着淡紫色的微光,光点在球形结构内部穿梭,如同一个缩小版的紫色星云,美丽而神秘。模块底部连接着一根银色的导线,导线另一端接入控制台的 “量子发生器”,能持续提供稳定的量子纠缠信号。
右侧则是蓝顿星的 “星能素转化装置”—— 一个拳头大小的透明水晶容器中,蓝色的星能素呈液态状缓慢流动,液体中悬浮着无数细小的蓝色颗粒,这些颗粒是星能素的能量载体,每一颗颗粒都蕴含着相当于 100 度电能的能量。容器外侧缠绕着一圈银色的 “星能引导线”,引导线表面刻有蓝顿星古老的能量符文,能将星能素的能量稳定导出,避免出现能量失控的情况。偶尔有细小的气泡从容器底部升起,气泡破裂时会释放出微弱的蓝色光点,光点在空中停留 0.5 秒后才缓缓消散,如同星空中闪烁的星辰。
“传统的星能转化装置,之所以效率低下,核心问题在于星能素分子在转化过程中会出现‘无序运动’,” 王侃侃一边转动舱外的参数旋钮,一边耐心解释,旋钮转动时发出 “咔嗒、咔嗒” 的细微声响,每转动一格,显示屏上的参数就会相应变化,“这些分子就像失去导航的星舰,在转化装置内部四处碰撞,不仅会造成能量损耗,还可能因碰撞产生的热量损坏设备 —— 根据蓝顿星技术档案记载,过去 50 年中,有 37% 的星舰引擎故障,都是由星能素分子无序运动导致的。”
他顿了顿,手指指向量子纠缠模块:“而地球的量子纠缠模块,能通过‘粒子纠缠效应’,为每一个星能素分子设定专属的‘运动轨道’。简单来说,就是让模块中的量子与星能素分子形成‘一对一纠缠关系’,量子的运动轨迹会直接影响分子的运动方向,从而将它们的轨迹锁定在 0.1 微米的误差范围内 —— 这就像为每一艘失控的星舰配备了精准的导航系统,确保它们能沿着预设路线抵达目的地,不会出现碰撞损耗。”
说话间,他的手指在参数面板上快速滑动,将量子模块的频率从 2.4GHz 调整到与星能素分子的振动频率(2.45GHz)一致 —— 这是实现量子 - 星能共振的关键参数。随后,他深吸一口气,按下了红色的 “共振启动键”。
瞬间,量子模块的淡紫色微光骤然变强,如同被点燃的紫色火焰,整个球形结构都笼罩在一片紫色光晕中;与此同时,星能素转化装置中的蓝色液体也开始加速流动,形成一个小型的蓝色漩涡,漩涡中心的液体逐渐变得透明,隐约能看到分子运动的轨迹。紧接着,一道紫蓝色的能量流从两个装置中同时涌出,在反应舱中央交汇、缠绕 —— 紫色的量子流如同灵动的丝带,蓝色的星能流如同沉稳的河流,两者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条旋转的能量纽带,纽带表面还闪烁着金色的光点,如同宇宙中连接两颗星球的星轨,稳定而持久地循环流动。
舱壁上的显示屏立即亮起,200 多项实时数据以分屏形式呈现:左侧主屏幕显示 “星能转化效率:92.3%,能量损耗:7.7%,稳定运行时间:1 分钟”,数据每秒钟更新一次,转化效率始终稳定在 92% 以上,损耗率控制在 8% 以内;右侧屏幕则展示着能量流的三维运动轨迹,紫蓝色的线条在虚拟空间中穿梭,形成复杂的几何图案,图案下方标注着 “量子纠缠稳定度:99.8%,星能流均匀度:98.5%”。每一组数据跳动时,显示屏都会发出轻微的 “嘀” 声,像是在为这一技术突破欢呼。
卡隆站在反应舱前,原本紧锁的眉头随着数据的变化逐渐舒展,他的目光紧紧盯着舱内的能量流 —— 以往,星能素在转化装置中运行 10 分钟后,就会因分子运动紊乱而变得浑浊,甚至出现白色的沉淀,不得不停止运行进行清理;可眼前的能量流运行 10 分钟后,依旧清澈透亮,紫蓝色的光芒交织在一起,如同蓝顿星清晨时分,海洋与天空交汇的景象 —— 海面上,蓝色的海水反射着橙色的阳光,天空中,紫色的朝霞点缀着白云,纯净而美好。
突安走到卡隆身边,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他伸手拍了拍卡隆的肩膀 —— 手掌触碰到对方战甲的鳞片时,能感受到鳞片因主人情绪的缓和而微微放松,原本紧绷的弧度变得柔和。“你看,这就是我们需要的‘共生’,” 突安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欣慰,目光落在反应舱内的能量流上,“地球人的量子技术,为星能素提供了精准的‘导航’,解决了分子无序运动的难题;而蓝顿星的星能素,又为量子技术提供了强大的能量支撑,让量子纠缠能持续稳定运行。两者结合产生的价值,远比单纯追求血统融合更有意义 —— 它能让蓝顿星的星际力量实现质的飞跃,让我们的星舰能抵达更远的宇宙;也能让地球的技术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发挥作用,帮助我们的文明突破资源限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密统帝国请大家收藏:(m.20xs.org)密统帝国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