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身表面刻着宽 1 厘米、深 0.5 厘米的能量纹路,那是蓝顿星最资深的 “星核工匠” 用 “星核刻刀” 手工雕琢的,每一道纹路都对应一颗恒星的轨迹,从启星到落星,108 颗恒星的轨迹完整地呈现在机身上;淡紫色的 “引导能量” 在纹路中流动,如同血管里的血液,流速稳定在每秒 5 厘米,通过纹路将打印溶液精准输送到 10 个独立反应舱 —— 1 号舱负责打印外壳,2 号舱制作能量传导纤维,3 号舱组装安全按钮…… 每个舱室对应核电池的一个部件,最后在中央舱完成组装,组装时的误差控制在 0.001 毫米内,整个过程如同一场由科技与文明共同演绎的精密星际工程。
3. 打印舱内的星河:分子重组的科幻奇观
透明的观察窗后,淡紫色的打印溶液正缓慢流动,宛如被禁锢的星河,在灯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斑,那是溶液中的分子在能量场作用下产生的 “量子闪烁” —— 当分子处于游离状态时,会吸收并释放能量,形成肉眼可见的微光,闪烁频率与能量场强度正相关,此刻的频率约为每秒 10 次,说明能量场处于稳定状态。
这种溶液的配方是蓝顿星与地球技术的结晶,耗费了王侃侃团队 5 年的研发时间,经历了 300 多次失败才最终定型:40% 的 “分子重组剂” 由地球的 “纳米酶” 与蓝顿星的 “星尘提取物” 按 3:1 的比例混合制成,纳米酶能识别并切断特定的化学键,星尘提取物则能增强酶的活性,两者结合后,能在 0.1 秒内打破分子间的化学键,让碳、氢、氧与金属原子处于游离状态,且不会破坏原子本身的稳定性,确保重组后的原子结构完整;50% 的 “能量载体” 是将氦 - 3 压缩成液态后,与 “反物质粒子” 在绝对零度环境下结合形成的 “双能体” —— 氦 - 3 提供基础能量,反物质粒子提供激活能量,两者通过 “量子纠缠” 绑定,既能储存重组所需的能量,又能为成品提供初始动力,能量密度是地球锂电池的 倍,1 毫升就能让一台笔记本电脑连续工作 10 年;10% 的 “结构稳定剂” 则提取自蓝顿星深海的 “永恒海绵”,这种海绵生活在 米深的海底,能承受巨大的水压而不损坏,其分子结构具有记忆性,加入溶液后,能像隐形的骨架一样,确保打印出的物体不会在能量波动中解体,即使受到外力撞击,也能在 10 秒内恢复原状,恢复率达 100%。
在高频能量场的作用下,溶液开始展现出神奇的变化 —— 首先是外壳的成型,1 号反应舱内,抗辐射合金的原子按照脑波指令层层堆叠,形成密度极高的防护层,原子间的间隙仅 0.01 纳米,比人类头发丝的直径还小 倍。经蓝顿星 “辐射模拟仪” 测算,其辐射屏蔽率达 99.9%,能抵御核裂变产生的伽马射线与 X 射线,即使在核爆中心 1 公里内,也能保护内部结构不受损伤 —— 模拟实验中,将一块 1 厘米厚的合金板放在核爆点 1 公里处,爆炸后合金板仅表面出现轻微氧化,内部结构完好无损。
接着,2 号反应舱内,超导纤维开始编织,这些直径仅 0.1 毫米的纤维如同银色的丝线,在引导能量的牵引下,以 “斐波那契螺旋” 的轨迹织成网状的能量传导系统 —— 这种螺旋结构能让能量在传导过程中,沿着纤维的切线方向流动,最大限度减少能量损耗,导电率接近无限大,实现能量的零损耗传输。这是双核裂变能量稳定输出的关键,王侃侃曾做过实验,若传导系统出现哪怕 0.1% 的损耗,电池内部的能量就会出现局部堆积,10 分钟内就会引发爆炸,所以纤维的编织必须绝对精准,每一根纤维的位置误差不能超过 0.001 毫米。
最后,安全装置的组装进入尾声:紧急关闭按钮的微型传感器与电池内部的能量监测模块通过 “量子纠缠” 连接 —— 量子纠缠能让两个粒子无论相距多远,都能瞬间传递信息,这让传感器的响应速度提升至 0.1 秒,能在能量异常的第一时间切断供应;能量释放阀的阀门由 “记忆金属 + 星核铁” 按 7:3 的比例复合制成,熔点高达 8000℃,是地球钨熔点的 4 倍,一旦检测到能量过载(超过额定值的 120%),阀门就会自动开启,将多余能量转化为热能通过外壳的微型散热孔缓慢释放,散热孔的直径仅 0.5 毫米,分布在电池表面,每平方厘米有 10 个,确保热量能均匀散发,避免局部温度过高;过载保护系统的芯片则像忠诚的卫士,芯片上集成了 100 万个微型传感器,实时监测着电池内部的压力(正常范围 0.5 - 1 标准大气压,低于 0.5 大气压会导致能量传导不畅,高于 1 大气压则可能撑破外壳)与温度(正常范围 - 20℃ - 50℃,过低会让超导纤维失去超导性,过高会让结构稳定剂失效),每 0.001 秒更新一次数据,一旦超出范围就会触发警报,同时启动应急措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密统帝国请大家收藏:(m.20xs.org)密统帝国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