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明玦说着,把包裹放在桌上打开,里面是印着“荷魂永续”四个金字的红色礼盒,礼盒侧面绣着浅淡的荷魂纹,看着就喜庆。旁边还放着一叠明信片,正是蓝念安上个月拍的荷塘冬景——雪覆枯荷,塘边的老槐树挂着雪,展厅门楣下的铜钥匙闪着光,整个画面安静又温暖,像一幅能让人心里变软的画。“还有个好消息!北京高校刚才也发来了通知,说下学期要开一门‘荷塘非遗实践课’,想请咱们派两位师傅去驻场教学,时间定在明年春天,正好赶上芦苇发芽的时候!”
夜里,荷塘的雪下得更密了,展厅里的炭火盆依旧烧得旺,暖光把每个人的影子拉得长长的。蓝承宇带着蓝念安和蓝语棠,把“荷魂”系列的样品、国际非遗展的邀请函、上海的加订订单,还有北京高校的实践课通知,一一放进那个新做的樟木箱里。木箱里的物件越来越多,每一件都带着不同地方的温度——有北京的青春气,有上海的热闹气,还有国外的期待感,像是一串串联起世界的珍珠,把荷塘和远方紧紧连在了一起。
“爹爹,明年去国际非遗展的时候,我能把咱们雕的小木牌送给国外的传承人吗?”蓝语棠抱着一个刚雕好的小木莲蓬,莲蓬籽实饱满,边缘还刻着小小的雪粒,是她练了好几天的成果。她仰着头看蓝承宇,眼睛亮得像星光。蓝承宇摸了摸她的头,笑着点头:“当然能。到时候你可以告诉他们,这些木牌里藏着荷塘的冬天,藏着咱们荷塘人代代相传的手艺,还有咱们想和全世界分享的暖。”
蓝念安拿出一本崭新的笔记本,翻开第一页,用钢笔写下“冬蕴新生,荷脉绵长”八个字,字迹清秀又有力。她抬头时,正好看见月光透过木格窗,落在樟木箱上,把箱盖内侧刻的“荷风传家”四个字映得格外清晰,像是时光在轻轻低语。“姐姐,国外的人会喜欢咱们的‘荷魂’系列吗?他们会不会觉得,咱们的纹样不够洋气?”蓝语棠忽然有些担心,小声问道。
蓝念安放下笔,走到蓝语棠身边,拿起她手里的小木莲蓬,笑着说:“肯定会喜欢的。因为‘荷魂’里不只是纹样,更藏着咱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传统的坚守,对温暖的追求。这些东西,不管是哪里的人,都能感受得到。就像冬天的炭火,不管是谁靠近,都能觉得暖。”
风穿过展厅的木窗缝,带着炭火的暖意和木头的清香,轻轻落在每个人的脸上。蓝承宇站在窗前,看着漫天飞雪,忽然想起太祖母当年在雪地里种芦苇的模样——那时候她已经七十多岁了,穿着单薄的棉袄,手里攥着一把芦苇根,在雪地里一点点刨出小坑,把芦苇根埋进去,再盖上一层松针。村里人劝她,冬天种芦苇活不了,她却说:“现在种下去,等春天雪化了,就能发芽,夏天就能长出新的芦苇,就能编新的东西了。”
如今,那些当年种下的芦苇,不仅长出了一茬又一茬的新苗,还变成了能走进国际展厅的“荷魂”系列,变成了能连接北京、上海,甚至国外的故事。太祖母当年埋下的不只是芦苇根,更是荷塘的希望,是手艺的传承。
雪还在不停地下,荷塘的夜晚安静得能听见雪落在荷杆上的声音。蓝承宇知道,这个冬天不是结束,而是荷塘非遗故事的新蓄力——国际非遗展会让“荷魂”走向世界,让更多人看见东方非遗的美;北京的实践课会让更多年轻人亲手触摸荷塘的手艺,爱上这份传统;上海的加订订单会让更多人记住荷塘的暖,记住“荷风传家”的故事。而这满塘的雪荷,这棵老槐树,这几个装满故事的樟木箱,会一直在这里,守护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让荷风永远吹拂,让荷脉永远绵长。
“爹爹,明年春天,北京的学生来荷塘的时候,我能教他们雕小木莲蓬吗?我想让他们也知道,雕木头的时候,要顺着纹理走,就像跟着荷塘的水流走一样。”蓝语棠靠在蓝承宇怀里,声音软软的,带着对春天的期待。“当然能,”蓝承宇笑着说,手指轻轻拂过她的头发,“等春天来了,雪化了,芦苇长出新苗,荷花冒出新芽,咱们就带着他们去塘边采莲蓬,教他们雕木头、编芦苇,让他们也踩踩荷塘的泥,闻闻芦苇的香,感受感受荷塘的暖,感受感受咱们代代相传的荷脉。”
月光渐渐升高,温柔地洒在荷塘的雪地上,泛着淡淡的银光,把整个荷塘照得像一片安静的梦境。蓝承宇轻轻合上樟木箱,箱盖扣上时发出轻微的“咔嗒”声,仿佛握住了一整个荷塘的时光与希望。他知道,只要这满塘的荷还在,只要这门手艺还在,只要“荷脉”还在,“荷风传家”的故事,就会永远在时光里生长,在人心间扎根,生生不息,岁岁常新。
喜欢云深剑影,夷陵笛潮请大家收藏:(m.20xs.org)云深剑影,夷陵笛潮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