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细究之下, 对电影意识形态的把控极为严苛,只是执行者并非 ,而是MPAA及幕后犹太资本。任何海外电影想登陆北美,稍有瑕疵便难逃审查。
例如《流浪地球》中“某国科学家七小时前已提交方案”的桥段——
提及“某国科学家”,“老以”欣然认可;但方案遭拒的情节,却触犯了他们的禁忌。
《流浪地球》最终只在少数北美院线上映,包括万达旗下的AMH和一些小型联合院线,观众群体主要仍是华人。然而,首周末该片凭借惊人的80%上座率,斩获380万美元票房。由于没有春节档期竞争,也没有其他大片同期上映,《流浪地球》意外登顶北美周末票房榜。
这一成绩迅速引起本土观众的兴趣,不少人出于好奇走进影院。令人意外的是,许多观众表示对影片颇为认可。
【本以为会是类似Jackie Chan风格的电影,没想到是一部扎实的科幻片,质量超出预期,带着地球逃亡的设定也很有新意。唯一的问题是缺乏英语配音,字幕切换太快,影响理解。如果发行蓝光,我很乐意收藏细看。】
这条烂番茄上的高赞评论获得大量支持。或许是口碑发酵,第二周上映影院从164家增至235家,尽管在全美一万六千多家影院中占比仍微不足道,但已是积极信号。
欧洲市场表现略好于北美,中影喇培康凭借留学时期的人脉助力发行。观众仍以华人为主,北欧国家反响平淡,不少观众难以理解“带地球逃亡”的设定;南欧如意大利则接受度较高,总票房约四五百万美元。
真正亮眼的是日韩市场,尤其是日本。剧组投入较多宣传资源,打出“渴望自由的少年少女”“人类最后的希望”等标语。在日留学生更是自发制作宣传片,加入“兄妹羁绊”“拯救世界的热血少年”“高喊希望与未来”等中二元素,精准戳中当地观众喜好。上映一周多,累计票房突破8亿日元,甚至超越北美成绩。
此外,澳洲、东南亚等市场也为《流浪地球》贡献数千万美元票房,虽不及《战狼2》,但已是显着进步。
科幻电影的优势正在于此——它无需依赖语言、文化或国情背景。尽管《流浪地球》充满中式文化元素,却依然能跨越国界吸引观众。在全球电影市场中,科幻始终拥有独特的普世魅力。
孟浩看向郭凡:"之后有什么打算?"
郭凡摩挲着下巴的胡茬:"先歇一阵子,这几年都没怎么好好休息。华策之前找我谈了个新项目,题材挺有意思。"
"什么题材?"孟浩来了兴趣。
"撤侨。"郭凡解释道,"以2011年利比亚撤侨为主,结合过去几十年的撤侨事件。"
"听起来和《红海行动》有点像。"
"类型相似,但主角不同。"郭凡笑了笑,"他们主打特种部队的动作戏,我这个聚焦外交官、翻译官这些文职人员,风格完全两样。"
孟浩若有所思。近年来海外局势动荡,撤侨题材确实热门。《战狼2》《红海行动》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不过这类影片大多走动作路线,主角单枪匹马或率队突围,看多了难免审美疲劳。
郭凡提出的文职视角倒是新鲜。少了枪战 ,却更贴近现实——毕竟在海外突发事件中,最先抵达现场的往往就是这些外交人员。
"项目进展到哪一步了?"孟浩问道。
"还在前期筹备,收集资料和打磨剧本。相关素材不多,需要专门找人采访。"郭凡回答。
孟浩估算道:"从筹备到上映,至少得两年吧?那《流浪地球2》你准备怎么办?"
郭凡露出苦恼的神色。当初接手时,《流浪地球》尚未公映,谁也无法预料市场反响。为保险起见,他才同时接下了华策的项目。
没想到《流浪地球》一飞冲天。这种情况下,资方必然希望尽快启动续集。至于导演人选,除了郭凡别无二选——那些连"逃逸速度"都不懂的导演,很可能会把科幻片拍成爱情剧或黑帮片。
郭凡同样不愿交出这个倾注心血的项目。但让资方空等两年显然不现实,如今只能将撤侨项目转交他人。
"确实没别的选择。"郭凡叹了口气,"可惜那些辛苦收集的采访资料了。"
"怎么能说是白费功夫呢。"孟浩说道:"找个可靠的人顶替,正好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料。"
喜欢华娱:我的目标是幕后之王请大家收藏:(m.20xs.org)华娱:我的目标是幕后之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