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轻笑。的确,若单纯计较投入产出比,堆砌熟脸喜剧演员、网络段子的快餐式喜剧,才是更稳妥的生财之道。
孟浩微微一笑:“如果只追求利润,这样拍确实能赚钱,但永远成不了顶尖的影视公司。”他顿了顿,“弧光若只图眼前利益,现在恐怕还在拍小成本网剧,哪会有今天的地位。”
顾菲先是一怔,随即恍然。老板说得对,小公司可以避开大项目,但要做大做强,必须敢于挑战。
尽管弧光已有《唐人街探案》《心理罪·城市之光》这样的成功案例,可许多人仍将其视为网剧公司。然而,《流浪地球》横空出世,一举拿下国产影史票房亚军,弧光作为主出品方,从此在电影圈站稳脚跟。
近期与屡出爆款的儒意影业联手,更让人相信,这家网剧领域的霸主,很快将在电影行业同样 风云。
“电影收益先放一放。”孟浩话锋一转,“之前让你调研国内特效团队,进展如何?”
“我们走访了国内中等规模以上的团队和公司,资料都整理好了。”顾菲递过平板,调出调研报告。
相比成熟的好莱坞,国内特效产业起步虽晚,发展却快。随着国产电影市场壮大,特效需求激增,催生了许多本土团队。
可惜,团队数量虽多,能脱颖而出的寥寥无几。多数公司勉强维持生计,而“五毛特效”的骂名,更是让国产特效饱受诟病。
究其原因,无非是影视剧组对特效公司的要求:时间紧、任务重、预算少、审美差。
若论国内最“草台班子”的行业,影视剧组当仁不让。即便到了2019年,无论项目大小,缩短周期的唯一手段仍是加班加点和堆人力。
拍摄时间紧张,后期制作同样仓促。但电脑渲染速度有上限,机器可不会妥协——逼急了直接 。
此外,流量经济盛行,剧组大部分预算流向主演和IP,留给后期的资金捉襟见肘。一家团队的钱都不够,更别说分摊任务。
为按时交付,特效团队只能在次要细节上偷工减料,导致画面效果支离破碎。
更糟的是,资方多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审美停留在“金光闪闪大翅膀”的页游风格。多重负面因素叠加,能做出“五毛特效”已属不易。
但实际上,国产特效的进步远超观众想象。某些领域如烟火、材质渲染等,甚至不输好莱坞。唯一明显差距在于人物皮肤、动物毛发等需要海量经验数据的环节。
《流浪地球》的特效制作由四家团队共同完成,其中两家为本土企业,一家为中德合资,另一家为中韩合作,国产化程度相当可观。
影片最终呈现的视觉效果令人惊艳。
然而即便电影票房表现亮眼,参与制作的几家特效公司却并未获得丰厚利润。
担任《流浪地球》视效总监的丁燕莱,也是特效公司"橙视觉"的创始人。在电影后期资金吃紧时,她甚至通过承接其他项目来维持《流浪地球》的制作投入。
这种"倾尽所有也要支持你"的执着精神,放在任何领域都称得上感人至深。
影片上映后,孟浩一直在思考是否要投资特效行业。这个领域与互联网地图业务类似,属于各行业都离不开的基础建设。
事实上,视觉特效不仅应用于影视行业,动画、游戏等领域同样存在巨大需求。若能推动行业发展,即便核心业务利润有限,也能通过产业链协同效应实现价值。
孟浩翻阅着平板电脑里整理的国内特效团队资料:参与《流浪地球》的橙视觉、墨境天合;与好莱坞合作的Base FX;专注动画领域的天工异彩;背靠中影集团的华龙;以及谢霆锋早年创立的Po朝霆等。
此外还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等高校的AI视觉研究项目。与其他领域不同,这类科研团队的经费普遍较为紧张。
恰逢弧光公司在《流浪地球》项目中获利数亿,只需动用部分收益就足以进行相关投资。
随后几日,孟浩召集了郭凡、路洋等导演,联合启明创投共同筛选合适的投资标的,也为《流浪地球2》提前布局。
为此他专门成立了"星河幻彩"公司,负责整合投资相关团队和科研项目。趁着弧光运营步入正轨之际,孟浩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这个新事业中。
喜欢华娱:我的目标是幕后之王请大家收藏:(m.20xs.org)华娱:我的目标是幕后之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