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第一缕寒风,带着刺骨的凉意掠过黎明新城的钢铁围墙。林墨站在了望塔上,指尖触碰到冰冷的钢板,瞬间缩回了手——温度计显示室外温度已经降到零下八度,比往年同期低了近五度。远处的黎明河面上,已经结了一层薄薄的冰,河港据点的船队停在岸边,船员们正用木板和稻草包裹船身,防止水管冻裂。
“墨哥,枫木据点发来紧急通讯!”对讲机里传来林溪的声音,带着一丝焦急,“他们那边昨晚下了初雪,积雪压断了不少枫木,还把通往外界的山路堵了,现在据点里的供暖木材不够,有三个老人已经出现轻微冻伤,急需支援!”
林墨立刻拿起望远镜看向枫木据点的方向,虽然距离太远看不清具体情况,但天空中灰蒙蒙的云层还在聚集,显然雪还没停。“让老河立刻准备破冰船,优先清理黎明河到枫木据点的航道;赵磊带巡逻队,准备除雪工具和保暖物资,陆路也要尽快打通;苏晚晴,医疗组准备冻伤药膏和加热设备,随支援队一起出发。”
放下对讲机,林墨快步走下了望塔,刚到地面就遇到了匆匆赶来的老郑。老郑手里抱着一卷泛黄的图纸,脸上沾着机油,显然是刚从机械车间跑出来:“墨哥,你看这个!昨天整理旧时代仓库的零件时,发现了一张‘集中供暖系统’的设计图,上面标注着下游有个废弃的热力站,说不定能找到供暖核心设备!要是能修好,整个新城和周边据点都能用上稳定供暖,比烧木炭省太多了!”
林墨接过图纸,图纸边缘已经磨损,上面用蓝色墨水绘制的管道线路却依旧清晰——热力站位于黎明河下游三十公里的“暖泉镇”,标注着“核心设备:燃气锅炉×2,换热机组×1,管道阀门若干”,还备注着“可兼容生物质燃料”,意味着即使没有天然气,也能用木材、秸秆等替代燃料。
“这个发现太关键了!”林墨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初冬刚至就出现冻伤,要是进入深冬,仅靠木炭和羊皮袄根本无法应对,集中供暖系统一旦建成,不仅能解决新城的供暖问题,还能保障各据点的冬季生产,比如枫木据点的木材加工、河港的破冰运输,“老郑,你立刻组建技术小队,带上维修工具和燃料样本,我们兵分两路——我带支援队去枫木据点解决燃眉之急,你去暖泉镇探查热力站,务必确认核心设备是否能用!”
老郑用力点头,转身就往机械车间跑,嘴里还喊着:“小李!小王!带上液压钳、万用表和备用零件,五分钟后在东门集合!”
半小时后,两支队伍同时出发。林墨带领的支援队分乘四辆改装装甲车,车厢里装满了压缩木炭、羊皮袄、冻伤药膏,还有老周特意准备的耐寒蔬菜种子——这些种子经过陶窑据点的恒温培育,能在低温下缓慢生长,足够枫木据点应急。苏晚晴坐在第一辆车上,手里拿着一个自制的“体温监测仪”,是用旧时代的电子体温计改装的,能快速检测冻伤程度,“轻度冻伤会红肿发痒,中度会起水泡,重度会发黑坏死,到了枫木据点,我们要先给所有人做检查,不能漏过一个。”
陈阳坐在她身边,怀里抱着一个暖手陶炉,里面装满了烧红的木炭,炉身上裹着厚厚的棉布:“苏姐,我把医疗包里的纱布都用温水泡过,再放在陶炉边保温,给冻伤的人包扎时能减少刺激。”这段时间跟着苏晚晴处理过多次冻伤,他已经摸出了不少实用的小技巧。
装甲车行驶在通往枫木据点的山路上,路面已经积了一层薄雪,车轮碾过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赵磊坐在副驾,手里拿着一把工兵铲,时不时探头查看路况:“前面路段有积雪滑坡的痕迹,我们得放慢速度,让后面的车跟紧,别掉队。”
与此同时,老郑的技术小队已经抵达暖泉镇。镇子早已废弃,街道上覆盖着齐膝的积雪,倒塌的房屋间长满了耐寒的杂草,只有镇中心的热力站还保持着相对完整的外观——红色的砖墙虽然斑驳,却没有大面积坍塌,大门上的“暖泉镇热力供应站”金属牌还在寒风中微微晃动。
“小心脚下,雪下面可能有陷阱!”老郑走在最前面,用工兵铲拨开积雪,确认路面安全后才让队员跟上。热力站的大门被铁链锁着,锈迹斑斑的铁链一拉就断,推开大门时,一股带着霉味的冷空气扑面而来,里面漆黑一片,只能听到屋顶积雪融化滴落的“滴答”声。
队员们打开头盔上的探照灯,光线扫过室内——地面上散落着破碎的玻璃和生锈的零件,左侧靠墙的位置,两台巨大的燃气锅炉静静矗立,虽然表面覆盖着厚厚的灰尘,但锅炉主体没有明显的破损;右侧的换热机组外壳有些变形,连接的管道有几处断裂,却能看到内部的核心部件完好。
“太好了!主体没坏!”老郑快步走到锅炉前,用手套擦掉表面的灰尘,露出上面的压力表和阀门,“小李,测一下锅炉的密封性;小王,检查换热机组的电路,看看能不能通电测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终末纪元:我的据点能升级请大家收藏:(m.20xs.org)终末纪元:我的据点能升级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