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的风带着初秋的清爽,掠过黎明新城的田野,将昼夜温差拉得愈发明显——白天的阳光仍带着余温,把籽粒晒得愈发饱满;夜晚的露水则凝结在颖壳和苞叶上,为作物的最后成熟注入温润的水分。水稻田已进入“黄熟期”,85%以上的稻穗颖壳变成金黄色,籽粒硬度达到“指甲掐不动”的标准,弯腰晃动稻秆,籽粒碰撞的声响厚重而密集;玉米田的苞叶完全枯黄,果穗顶端的花丝早已发黑脱落,剥开苞叶,籽粒表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蜡质层,用牙咬开,淀粉呈乳白色,没有生涩味;大豆田的豆荚完全变成黄褐色,大部分豆荚已裂开1-2毫米的缝隙,风吹过时,豆粒在荚内轻轻晃动,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在催促收获。
整个联盟都进入了“待收冲刺期”——老周带领农务组的队员每天两次巡查农田,记录成熟度数据;老郑的机械师团队全天泡在机械车间,对联合收割机、烘干机进行最后调试;苏晚晴的医疗组则提前准备粮食安全检测设备,确保收获后能第一时间筛查品质;就连各据点的普通队员,也开始学习粮食晾晒和装袋的技巧,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对丰收的期待,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
老周的“成熟度监测包”里,除了常用的籽粒品质检测仪,还多了一台老郑新改装的“田间成熟度扫描仪”——这台设备能通过光谱分析,同时检测10平方米范围内作物的黄熟度、含水率和硬度,数据直接同步到联盟的中央控制台,比人工逐株检测效率提高了10倍。他站在水稻田中央,将扫描仪对准前方的稻穗,屏幕上很快跳出一组数据:“黄熟度88%,含水率18%,硬度7.5kg/cm2,刚好达到最佳收获标准!按这个进度,后天就能开始收割水稻,玉米和大豆再等3天也能陆续进场!”老周兴奋地把数据上传到控制台,转身时看到林墨正陪着绿谷基地的新队员学习检测方法,连忙招手:“林墨,快来看看!这扫描仪太好用了,之前测一亩地要半小时,现在5分钟就能搞定,还能精准定位未成熟的地块,方便我们重点看护!”
林墨走过去,看着扫描仪屏幕上的热力图——红色代表已成熟,黄色代表待成熟,绿色代表未成熟,整个水稻田只有零星几处黄色区域。“老郑这手艺真是没话说,有了这扫描仪,我们就能实现‘精准收割’,避免过早收割导致籽粒不饱满,也不会过晚收割造成落粒损失。”林墨指着黄色区域,对旁边的新队员说,“你们明天重点监测这些黄色地块,每4小时记录一次数据,一旦变成红色,就立即上报,我们好调整收割顺序。”新队员们认真点头,手里的笔记本上记满了检测要点,眼神里满是对新知识的渴望。
不远处的机械车间里,老郑正带领小李、小王调试联合收割机的“籽粒保护模块”。之前的收割机在脱粒时,偶尔会出现籽粒破损的情况,老郑特意在脱粒仓里加装了一层“橡胶缓冲垫”,还将脱粒滚筒的转速从1200转/分钟调整到1000转/分钟,既能保证脱粒干净,又能将破损率从3%降到1%以下。“小李,你再测试一下清选筛的振动频率,调到60赫兹,看看杂质分离效果怎么样。”老郑拿着扳手,一边紧固缓冲垫的螺丝,一边对小李说。小李按下测试键,清选筛开始振动,细小的秸秆和空瘪粒被快速筛出,落在旁边的废料箱里,饱满的籽粒则顺着输送带流入粮箱。“郑工,杂质分离率达到99%,破损率只有0.8%,比预期还好!”小李兴奋地喊道,小王则在旁边记录数据,笔记本上画满了设备调试的曲线图表。
苏晚晴的医疗组在临时实验室里,正测试新研发的“粮食防腐预处理剂”——这是针对收获后可能出现的霉菌污染,用枯草芽孢杆菌和柠檬酸按5:1的比例混合制成的,能在籽粒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抑制霉菌生长。陈阳拿着喷雾器,将预处理剂均匀喷洒在样本籽粒上,然后放入模拟仓储环境的恒温箱里:“苏姐,按这个用量,每公斤籽粒喷5毫升,保护膜能维持15天,足够我们完成晾晒和入仓了!”苏晚晴点点头,用霉菌检测仪检测样本,屏幕显示“霉菌孢子浓度0个/克”,她满意地在报告上签字:“很好,明天就把预处理剂送到各收获点,收割下来的籽粒第一时间喷洒,避免在运输过程中污染。”
河港的老河也没闲着,他带领船员将“粮食运输船”的货舱里铺上了芦苇据点编制的“防腐草垫”——这种草垫经过药剂浸泡,能吸收货舱里的潮气,还能防止籽粒在运输过程中碰撞破损。“大家把草垫铺平整,每个角落都要铺到,别留缝隙!”老河一边指挥,一边弯腰将草垫的边缘压实,“明天水稻收割就靠这些船运输,可不能出半点差错,要是籽粒受潮发霉,之前的努力就白费了!”船员们齐声应和,手里的动作更快了,夕阳的余晖洒在船身上,映得草垫泛着淡淡的金黄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终末纪元:我的据点能升级请大家收藏:(m.20xs.org)终末纪元:我的据点能升级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