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的细雨刚过,黎明新城外的田野被冲刷得格外鲜亮,翻耕后的土地泛着湿润的褐黄色,田埂被修整得笔直,灌溉渠里的水清澈见底,顺着渠道缓缓流淌;温室里的秧苗已经长到了移栽标准——玉米苗展开了三片真叶,茎秆粗壮得能撑起叶片的重量,水稻苗根系盘结成团,抓着育苗基质不散,大豆苗则冒出了紫红色的复叶,轻轻一提就能带出完整的根须。这是全年耕种的“衔接期”——移栽的成活率直接决定田间作物的基础密度,要是秧苗在移栽后枯萎,不仅浪费前期育苗的心血,还会导致地块缺苗,影响最终产量。联盟全员都围着“移栽保活”连轴转:老周的农务组负责秧苗起运和移栽密度把控,老郑的机械组调试智能移栽机和土壤消毒设备,苏晚晴的医疗组调配缓苗营养液和生根药剂,河港的船员则清理灌溉渠道、检查田间滴灌带,每个人的裤脚都沾着泥水,却盯着秧苗和土地的眼神格外专注——这栽进土里的苗、扎下的根,就是秋天丰收的根基。
老周每天背着“秧苗根系检测仪”在温室和田野间往返,仪器的探头贴在玉米苗的根系上,屏幕上跳出“根长8cm,须根数量25条,根系活力95%,符合移栽标准”,接着又检测水稻苗,显示“根团直径10cm,白根占比80%,无烂根,可移栽”。“温室东侧的玉米苗先起运,每穴栽2株,行距60厘米,株距30厘米,别栽太密!”老周对着对讲机喊,声音里带着春耕的急促。他蹲在田间,用铲子挖了个深度15厘米的坑,将玉米苗放进坑里,用手拢起泥土压实根部,“按这密度,每亩能栽3700株,比去年多500株,只要成活率能到95%,产量肯定能提上去!”
旁边的小王正用“株距测量仪”在田里标记移栽点,仪器的激光线在地面打出整齐的红点:“周叔,标记好了!每两个红点间距刚好30厘米,移栽机跟着红点走,不会错!”小王一边说一边调整仪器参数,确保激光线的清晰度——移栽密度是关键,密了会争夺光照养分,稀了会浪费土地,半点不能马虎。老周递给他一把起苗铲:“起苗的时候别伤根,用铲刀贴着育苗盘边缘插进去,把根团完整带出来,伤了根成活率就低了!”
林墨正陪着老郑在田间调试“智能移栽机3.0”。这是老郑在育苗期升级的设备,新增了“根系保护夹”和“随栽随灌”功能——起苗时用软胶夹托住根团,避免根系散落,移栽时先在土里打出符合深度的穴,栽苗后立刻通过底部喷头往根部浇缓苗水,同时滴入少量营养液,让秧苗快速适应新环境。“你看,这机器一小时能栽2亩地,比人工快15倍,还能保证每株苗的栽种深度都一样,不会出现深栽闷根、浅栽倒伏的情况!”老郑拍着移栽机的苗箱,眼里满是骄傲,“去年人工移栽,一天才栽3亩地,还总有漏栽、错栽的,今年有这设备,5天就能栽完所有地块!”
小李正在测试“随栽随灌”功能,他在移栽机的营养液箱里加入蓝色示踪剂,启动机器后,栽下的玉米苗根部立刻渗出淡蓝色的水迹:“郑工,滴灌量刚好!每株苗浇200毫升,营养液浓度也达标,不会烧根!”小李兴奋地扒开泥土查看,根团周围的土壤都被营养液浸湿,却没有积水。老郑笑着递给他一卷胶带:“每天检查一次滴灌喷头,要是堵了就用胶带粘一下,别影响浇水;另外,移栽机的轮胎要调紧,别在田里压出深沟,影响后续灌溉!”
苏晚晴的医疗组在田间搭了“移栽养护站”,桌子上摆着“缓苗营养液”“生根促活剂”和“根系修复仪”。陈阳正按照比例调配营养液——用氨基酸、腐殖酸钾、磷酸二氢钾和清水按1:0.5:0.3:100的比例混合,搅拌均匀后装在移栽机的营养液箱里。“苏姐,营养液调好了,这一箱能供移栽机栽1亩地,够上午用了!”陈阳一边说一边帮老郑连接营养液管,田间的风带着泥土的气息,吹得他额前的头发飘起来。苏晚晴喊住他:“再往里面加500毫升促根剂,能让根系更快扎进土里;另外,每隔2小时取一株刚移栽的苗测根系活力,低于80%就要调整营养液浓度!”
河港的老河带着船员在清理灌溉渠道,他们用铁锹铲出渠道里的淤泥和杂草,再用高压水枪冲洗渠道壁,确保水流顺畅。“小张,把滴灌带的接头检查一遍,别漏水,漏了会导致有的苗浇不到水!”老河一边铲淤泥一边说,船员们的手套上沾满了泥水,却依然仔细地检查每一个接头——灌溉是移栽后秧苗存活的关键,漏水会导致田间干湿不均,有的苗旱死,有的苗涝死。“再清理100米渠道就去测试滴灌带,确保每米都有出水孔,水流均匀!”老河擦了擦额角的汗,望着通畅的渠道,心里踏实了不少。
可就在移栽期的第四天,意外突然发生。负责玉米地巡查的队员小张,慌慌张张地跑到老周身边,手里提着一株枯萎的玉米苗——苗的叶片已经发蔫卷曲,边缘发黄,轻轻一拔就从土里出来,根系发黑腐烂,根须一碰就断,根部的土壤里还沾着一层黏糊糊的褐色物质,闻起来有股腥臭味。“周叔!不好了!玉米苗枯了!东头玉米地已经有一片这样的了,有的苗刚栽下去一天就蔫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终末纪元:我的据点能升级请大家收藏:(m.20xs.org)终末纪元:我的据点能升级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