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的黎明新城还带着硝烟的余味,围墙缺口处新砌的砖石泛着潮气,壕沟里被扎破的卡车残骸刚被拖走,留下的坑洞正用黄土填平。可没等众人喘口气,一场潜藏在土壤里的危机,正悄悄吞噬着明年的耕种希望。
老周是第一个发现异常的。他清晨带着农务组去玉米田查看残留的赤霉病痕迹,蹲下身时,手指无意间蹭到田埂边的土壤——触感比往常更粗糙,捏在手里能看到细小的白色结晶,像撒了层盐粒。“不对劲。”他掏出土壤检测仪,把探头插进地里,屏幕上的数值瞬间让他脸色发白:“土壤含盐量0.35%,PH值8.2,已经是中度盐碱化了!”
农务组的小王凑过来,用手指沾了点土壤放进嘴里尝了尝,立刻皱起眉头:“是咸的!周叔,这土怎么会变咸啊?”老周站起身,望着整片田野,眼神里满是焦虑:“应该是之前的问题叠加的——秋雨把地表的盐分淋到了耕作层,黑风寨扔的生化武器残留渗透进土壤,还有咱们为了抗旱用的河水,本身矿物质含量就高,灌溉多了盐分就积下来了。”
他快步走到水稻田边,之前灌满水的田块现在只剩浑浊的浅滩,水底的土壤泛着灰白色,用铁锹挖开一层,下面的土块硬得像石头。“水稻最忌盐碱,含盐量超过0.2%就没法生长,现在这情况,明年春天要是不改良,别说种庄稼,连草都长不活。”老周的声音透着绝望,他们辛苦守护的田地,正在变成一片不毛之地。
林墨刚在围墙边检查完新架设的铁丝网,听到消息立刻赶了过来。老周把检测仪递给他,屏幕上的盐碱化数据刺眼得很。“有没有解决办法?”林墨的手指攥得发白,他知道土壤是黎明新城的根基,没了能耕种的土地,再多的防御工事也没用。
老周蹲在地上,用树枝在土里画着:“常规的改良方法有三个,一是洗盐,用水把盐分淋到地下深层;二是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三是种耐盐碱的作物,慢慢改良。但咱们现在有两个难题,一是水资源不够,洗盐需要大量淡水,河港的水位还没恢复;二是有机肥储备不足,今年的秸秆大部分用来做燃料了,根本不够用。”
“那就两个办法一起上!”林墨立刻拍板,“老郑,机械组负责改装灌溉系统,加设地下排水暗管,让洗盐的水顺着管道排走,别再把盐分积在耕作层;苏晚晴,医疗组除了处理伤员,再抽调人手培育耐盐碱的微生物菌剂,配合有机肥改良土壤;老河,船员组去周边废弃的农场找找,看看有没有残留的秸秆、堆肥,越多越好;老周,你制定详细的改良计划,把田地分成区块,先从受影响最轻的小麦田开始。”
指令下达后,各小组立刻行动起来。老郑带着机械组在田里挖沟,地下排水暗管是用废弃的PVC管改造的,每隔五十厘米就钻一个小孔,能把土壤里的盐水收集起来,顺着主管道排到远处的废弃坑塘。“小李,把管道埋深点,至少八十厘米,不然会影响作物根系。”老郑一边指挥,一边用水平仪调整管道坡度,“坡度要控制在千分之三,保证盐水能自然流淌,不用额外抽水。”
小李扛着PVC管,额头上的汗水滴进泥土里:“郑哥,这管够吗?咱们有三百多亩地,至少需要两千多米管,现在只找到一千五百米。”老郑蹲下身,看了看手里的管道:“把短管接起来,用胶带缠紧,虽然容易漏,但先凑合用,等后面找到新管再换。另外,在每个排水口装个滤网,别让泥土堵了管道。”
苏晚晴的实验室里,培养皿里的耐盐碱菌正在快速繁殖。这种菌是从废弃的盐碱地土壤里分离出来的,能分解土壤里的盐分,还能分泌有机酸调节PH值。“陈阳,把菌剂和腐熟的秸秆混合,做成菌肥,每亩撒两百斤,既能补充有机质,又能让菌剂更好地发挥作用。”苏晚晴一边观察显微镜,一边叮嘱,“注意控制温度,菌肥发酵的最佳温度是25℃,太低了发酵不充分。”
陈阳戴着手套,把菌剂倒进装满秸秆的大桶里,用铁锹搅拌均匀:“苏姐,腐熟的秸秆不够,咱们只找到了五十吨,最多够一百亩地用。”苏晚晴放下显微镜,皱了皱眉:“那就先给玉米田和水稻田用,这两块地盐碱化最严重,小麦田先靠洗盐和少量有机肥撑着,等老河他们找到更多秸秆再补充。”
老河带着船员组在周边的废弃农场搜寻,小张驾驶着改装的拖拉机,车厢里已经装了半车干枯的秸秆。“河叔,前面那个农场好像有堆肥!”小张指着远处的一个土堆,土堆上长满了杂草,走近一看,下面是发黑的堆肥,还带着淡淡的腐殖质香味。“太好了!”老河兴奋地说,“把堆肥装上车,注意别混进杂质,这些都是好东西。”
船员们拿着铁锹,小心翼翼地把堆肥装进车厢,小王突然发现堆肥里有几个奇怪的脚印:“河叔,你看这脚印,不是咱们的鞋印,好像是军靴的纹路。”老河蹲下身,仔细看了看脚印,眉头皱了起来:“这附近还有其他幸存者?小心点,把武器拿出来,别大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终末纪元:我的据点能升级请大家收藏:(m.20xs.org)终末纪元:我的据点能升级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