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青州学子气得浑身发抖,指着张承:“粗鄙!武夫之见!不足与谋!”
张承眼睛一瞪:“武夫怎么了?没有我们这些武夫在边关浴血奋战,你们能在后方安安稳稳地读书吵架?早就被胡人撵得满山跑了!告诉你,在渔阳,文武一样重要,读书人和匠人一样值得尊重!谁敢瞧不起实干,瞧不起技术,那就是跟我华雄过不去!”
就在这时,人群角落的关靖忽然摘下了斗笠,朗声开口:“太守此言,振聋发聩!靖曾效力于幽州,深知边郡艰难。胡骑环伺,若只知空谈,而无强兵利甲,无坚城固垒,无异于坐以待毙!匠人之术,若能强军利民,便是大道!岂可以‘淫巧’轻蔑视之?”
他身旁的严纲也扯下斗笠,声如洪钟附和道:“某家是个粗人,不懂那么多道理!但就知道,没有好刀好甲,打不了胜仗!没有牢固关城,保不住家园!渔阳能重视这些,是务实之举!某觉得,张太守说得对!”
这两人突然发声,而且明显是站在张承一边,让在场众人皆是一惊。关靖曾是右北平长史,严纲是公孙瓒麾下大将,他们的表态,分量十足!
那青州学子见突然冒出两位颇有身份的人支持张承,气势顿时矮了半截,张了张嘴,却不知再如何反驳。
张承也愣了一下,看清是关靖和严纲,心中顿时乐开了花!这可是送上门的及时雨啊!他立刻朝两人投去一个赞许的眼神,然后趁热打铁道:“看看!关长史和严将军都是明白人!边郡生存,靠的就是这股子务实劲儿!”
场面一时被张承和关、严二人稳住。那青州学子下不来台,还想再辩。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的蔡琰缓缓站起身,声音清越平和:“这位兄台,《周易》有云:‘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可见制器利民,本为圣人所倡。渔阳新纸,虽糙而可用,惠及寒门;此水泥之物,若真能坚固耐用,亦是利民之器。至于军粮,边郡艰苦,将士保家卫国,能果腹已是不易,又何必苛求口味?文会之旨,在于交流切磋,取长补短,而非意气之争,徒逞口舌之快。”
她这番话,引经据典,道理通透,既维护了渔阳的“面子”,又给了对方一个台阶下。
那青州学子可以不服张承的“歪理”,却无法反驳蔡琰引用的圣人之言和关靖、严纲的切身经历,顿时哑口无言,面红耳赤地坐了下去。
张承见状,立刻顺杆爬,大手一挥:“蔡大家说得对!关长史、严将军也说得在理!咱们文会,以文会友,以理服人!那个……刚才讨论到哪儿了?继续继续!”
经过这么一闹,接下来的论道环节,气氛虽然依旧热烈,但火药味却淡了不少。大家讨论的重点,也不知不觉从纯粹的经义辨析,多少偏向了一些“经世致用”的话题。
张承看着台下逐渐“正常”起来的学术交流,偷偷抹了把汗,对旁边的郭嘉低声道:"妈的,比打仗还累!差点就下不来台,多亏了关靖和严纲啊!"
郭嘉晃着酒葫芦,瞥了一眼远处再次戴上斗笠的关、严二人,意味深长地笑道:"此二人倒是识时务,看来是心有所属了。主公,又得两员干将,恭喜。"
张承心里美滋滋,但面上还是强作镇定:"咳咳,还得再观察观察...不过,老子这'文化自信'看来还是有点市场的嘛!"
关靖和严纲也被请到了上座。趁着宴席喧嚣,关靖举杯向张承敬酒,低声道:"太守今日一席话,令关某茅塞顿开。公孙伯珪刚愎自用,非明主之相。太守务实进取,重实务而不轻文教,正是幽州所需。若太守不弃,关某愿效犬马之劳。"
严纲更是直接,一拍桌子:"张太守!某就佩服你这份实在!跟着你干,痛快!"
张承大喜过望,连饮三杯,当场就任命关靖为郡丞,协助田楷处理政务;严纲则编入赵云麾下,统领一部骑兵。这意外之喜,让他觉得白天那场"文化保卫战"打得值!
宴席至半,作为今日另一重头戏的婚礼终于要开始了。张承被郭嘉、田楷等人推着去换上了大红吉服。当他再次出现在众人面前时,那身耀眼的红色与他略显局促的表情形成了鲜明对比,引得众人善意的哄笑。
蔡琰也已换上了凤冠霞帔,由侯月华陪着走了出来。红妆映衬下,她平日清冷的面容添了几分娇艳,看得张承眼睛都直了。
"瞅啥呢主公!赶紧行礼啊!"郭嘉在一旁起哄。
婚礼由田楷主持。没有太多繁文缛节,在众人的祝福声中,二人拜了天地,拜了代表高堂的牌位(张承这边随便找了个牌位凑数,蔡琰那边则是其父蔡邕的灵位),又夫妻对拜。
当张承牵着红绸,引着蔡琰走向洞房时,他感觉自己的手都在微微发抖。身后是众人的欢呼和笑闹声,郭嘉甚至带头唱起了不成调子的"催妆诗"(被田楷严厉制止了),弓骑兵们想放箭庆祝的企图也被赵云及时扼杀在摇篮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穿越三国,我怎么成了华雄?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三国,我怎么成了华雄?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